读靳希的《蓝色的连衫裙》

1909年的春天来到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城——文启似乎为了点名时间、地点和季节。当读者的视线随着作者笔触的深入,读者会逐渐明白,作者所说的“春天”似乎另有所指。

——当别的街道的住户为了旧貌换新颜而忙碌,盖特街依旧又脏又乱,毫无改变的迹象,以致一条短短的街道也会让人感觉走的遥远而漫长。因为这条街道非但无人修整,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有的只是铁道给这儿增添的嘈杂……

从这条乱糟糟的街道走出去上学的小姑娘亦如她的母土一般“头不梳,脸不洗,身上还是去年穿的旧罩衫。

"老师”——光辉的启迪者,灵魂的卫生员,当她看到这个小女孩时,深深叹气:“多好的小姑娘呵!她学习用功, 懂礼貌,见人总是笑眯眯的……”

假如没有“老师”。也许这个小姑娘的优点仅止如此,但老师 请小姑娘为了老师洗个脸。

第二天 ,小姑娘洗了脸,梳了头变漂亮了,老师说:好孩子,让妈妈帮你洗洗衣服吧!”可小姑娘还是穿着那套脏衣服。

也是呵,改变不是每一次都那么轻松顺利。也许女孩的妈妈不喜欢女孩,也许女孩没有换洗的衣衫,也许是妈妈觉得没必要……

老师给女孩买了一套漂亮的蓝色连衣裙。戏剧化的事情出现了——干净、整齐、美丽的小女孩告诉老师:妈妈被我的美惊得长大了嘴巴。

——这就是破茧成蝶吗?假如故事就此打住似乎言犹未尽。

晚饭时,做爸爸的看到了漂亮的女儿,看到了桌上新铺的桌布。一切在悄悄变化,因为妈妈也想到了应该用整洁来配合女儿的美,爸爸也不声不响拿起工具去修栅栏,开辟小花园。

无意中,女孩家的变化带动了邻居,他们开始油漆自己十多年未曾动过的房子……

——这就是蝴蝶效应吗?

有人向政府、教会和学校呼吁:应该帮助这条没有人行道,没有自来水的街道。这条街上的居民即使情况糟糕,可他们愿意尽力创造美好的环境。

奇迹出现了:几个月后,盖特街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新修的街道装上了路灯,有了自来水。故事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美好却不肯就此打住。1913年,上千个这个国家的城镇组织了修理、油漆房屋的活动。

谁会想到一次洗脸,一套衣服,它完善了一个女孩,一个家庭,一条街道,一个城镇乃至一个国家从邋遢到整洁的过程。有时,一件细小的事情,一个无心的举措不仅改变了个体,同时也能影响到整体;一句善意的劝告,一个平凡的举动,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她点亮了一段经久的传奇,颠覆了长期形成的陋习。让我们为这套蓝色连衫裙,为那个漂亮的女孩,为女孩生活的家庭、街道和国家鼓掌。同时也为我们自己鼓掌。或许你,还有我便是创造另一个传奇的”老师"或女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靳希的《蓝色的连衫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