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张清单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一位53岁的病人,他的右侧肾上腺上长了一个细胞瘤,必须要进行手术切除。
负责主刀的医生是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的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在这位病人之前,这位医生做过近40台肾上腺肿瘤手术,全都十分顺利,没有一例发生并发症。他向病人保证,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在手术前,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对这次手术十分有信心。
然而,手术开始后,概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危险情况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
不幸的是,医生出了差错,把病人的下腔静脉弄破了。下腔静脉是让血液回流心脏的,现在破裂造成大出血,这位病人体内所有血都流到腹腔里面,心脏停止了跳动,短短60秒的时间,他一只脚踏入鬼门关。
在场的医生、护士、麻醉师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抢救,警报发出,其他协助的医生闻讯赶来,加入抢救行动。
这场景就像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医务人员十分紧张,分秒必争,动用各种手段,周围的护士都在跑,准备各种各样的仪器。忙碌、混乱、神经高度紧绷。
最后,病人挺过来了,保住了生命。
大家终于松一口气。
但是,不是每次抢救都成功。
造成抢救不成功的,往往不是医生的技术问题,而是很多仪器、设备、人员没有及时到位,在高压紧张的环境下,一些基本的细节被忽略,比如,医生的手没有消毒。
在肾上腺肿瘤手术中,这位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正是因为在紧急关头,一些基本准备和细节被执行了。而确保这些执行的,是一张小小的清单。
没错,就是最普通的那种清单,将要注意事项,逐一列出,在手术进行前,医务人员一项一项的核对,包括:
核实病人姓名,确认哪一侧的肾上腺被摘除,确认病人已经注射了抗生素......
其中一项,是让血库做好准备,以防大出血时使用。
这位主刀医生从来没有让病人失血超过100毫升,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让血库备血的,但由于严格按照清单来执行,血库做了准备,血袋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到位,在给病人保命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这一次手术,病人的失血量是他原来体内所含血量的3倍。
从手术的整个过程看,为了确保成功,本来最为倚重的因素,是医生的医术。但是,在最为倚重的因素出现偏差时,最大的危险就出现。
而在这时候,化险为夷的,反而是那些常规、重要但又被忽略的东西。
2.清单革命
上面那个切除肾上腺肿瘤的故事,是个真实的事件,当时的主刀医生叫阿图.葛文德,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清单革命》。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知之错”,就是你因为没有掌握某种知识,而导致了错误,比如地震不能准确预测,导致地震发生时不能及时抢救,造成严重伤亡。
另一类错误,叫“无能之错”,你犯错不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知识,而是没有正确使用相关知识。
我们今天科学发展如此迅速,知识不再是不足,而是太多,人类处理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无知之错”越来越少,“无能之错”却越来越多。
清单的作用,就是减少那些“无能之错”。
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人的反应是有波动的、不确定的,单凭记忆和直觉,很难保证结果可控,大到医疗事故,小到你因为赶时间出门而忘了带钥匙,都是这类情况。
而当有了清单,在关键时候,对着上面一项一项的做,你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担心遗漏,只需要专心完成清单的内容,就可以保证不会犯错。
这其实是分担了你的紧张时大脑的负担,将反应的不确定性化为具体、简单的行动。
3.如何编写一个清单
清单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执行关键步骤,所以,优秀的清单需要做到精确,高效,切中要害,即便在最紧急的情况下,也便于使用。
一个清单不用大而全,把关键、不可忽略的事情写上去就行。也不用详细的写明执行步骤,尤其是一些你已经非常熟悉的步骤,这些不用提醒就能做的事,没必要写上去。
编写清单有六大要点需要注意:
第一,设定清晰的检查点,不要含糊不清。
第二,清单千万不能太长,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一旦跳过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又常常忽略的步骤上。
第三,清单的表达要做到精炼准确。
第四,排版要清晰,字号一致,能一眼就看清楚,不要杂乱无章,不要用过多颜色。
第五,你可以做完所有操作后进行确认,或者边读边做。
第六,清单要及时完善和优化,遇到新问题,要及时转变为简单实用的操作方法,写在清单上。
清单的运用领域不局限在医疗,比如在投资领域,巴菲特的脑子就有一张清单,他对投资机会进行评估的时候,就会用这张清单进行逐项的检查。
不妨借鉴清单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是种简单的方法,但是能修复很多你忽略的BUG,这些BUG在平常很不起眼,但是在关键时候,它们却是导致溃堤的蚁穴。
正如《清单革命》中一句话所说的那样:
每50次检查中可能会有49次一无所获,但就是这一次发现却能让你避免重大的损失。
参考书籍:
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章图片来源:
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