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会价值,超越自卑情结

创造社会价值,超越自卑情结_第1张图片

前几天听樊登老师讲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心里便一直念念不忘。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闻名于世。在这本《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将自卑情结定义为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并分析了自卑情结的来源、自卑情结在生活中的表现以及超越自卑的方法。这是一本学术味浓厚的心理学著作,内容会有点晦涩难懂,我仅仅分享一下这本书对我的一些触动和引发我的一些思考吧。


探寻自卑情结

长期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眼中自带光环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都是开明的人,几乎从未打骂过我,也从未限制过我的任何行为,给予我的都是满满的爱,童年时候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画画,有一群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伙伴。可是,为什么我内心里一直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在公开表达方面更是有着深深的自卑感与恐惧感。以我的综合实力,我本应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以及未来信心满满,而不是处处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指出,通过早期记忆可以推断自卑情结的来源。于是,我开始回想最早期的记忆。早期的记忆其实很多,有跟小伙伴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的画面,有跟哥哥妹妹闹矛盾生气的画面,有跟爸爸妈妈走很远的山路去外婆家的画面,但印象最深刻的是睡觉时吮吸被子和午睡时被关在房间的画面。听大人说,我几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怀上了妹妹,我大概七八个月的时候就断了母乳。那时候应该对母亲和母乳都挺依赖的,断了母乳之后可能感觉缺少了安全感,所以睡觉的时候就会吮吸被子,假装那是妈妈的乳头。这个行为好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大人知道我有这个习惯,就经常打趣我,拿此事来说笑。

大人只是无心的玩笑,但我的内心可能因此埋下了自卑的种子,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但又控制不了,所以觉得自己不够好。可能因为这件事,我后面做很多事情都害怕被人知道,比如写日记时,只要有人来了,我就赶紧把日记本收起来;高中大学时写了很多文章和诗,但很少给人看,害怕别人洞穿我。可能由于这个原因,我很多时候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只是循规蹈矩地做那些世俗认可的事情。这样层层剖析之后,我好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自己的很多行为都源于早期这样一个事件。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探寻到自卑情结的最初来源后,就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超越自卑。


创造社会价值

超越自卑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找到人生意义,创造社会价值。以前总以为创造社会价值是一件很遥远、虚无缥缈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我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上班、下班、陪家人、做自己的事情,完全没有跟社会价值联系起来。何为人生意义?简而言之,就是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他人的生命有所贡献,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想到我所做的一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我就真的很难再自卑下去。这才是超越自卑的正确途径。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段时间,我推广亲子阅读,每天坚持陪孩子读绘本,还在妈妈商学院听课学习,在朋友圈分享绘本阅读和听课感悟。很多妈妈向我咨询,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怎样给孩子选绘本读绘本,要我给她们推荐合适的绘本和书单。后来有段时间,我申请做故事妈妈,带孩子们读绘本做手工,每期都认真准备,孩子们玩得开心,我自己也感觉很充实,满满的成就感。现在回想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创造社会价值,影响更多家庭加入亲子阅读行列,让更多的妈妈重视听课学习和自身成长,给孩子们分享更多更好的绘本。感觉那个时候的自己就像一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自卑感。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看待工作。以前总是把工作当做养家糊口、保障基本生活的手段,将其视为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因而对工作没法做到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但转换视角后,工作也可以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一种途径,我的工作给同事、给公司、给客户、给社会创造了价值,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对工作有了这样更宏观的视野后,在工作中就很难再去抱怨和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在任何工作中都会思考如何更好地追求个人意义,创造社会价值。


心理学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听完这本书,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感觉对自己的了解又更多了一些。和最初那个内心受伤的自己和解,超越自卑,安住当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社会价值,超越自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