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推手

我们都知道,美国次贷危机绝不是简单的金融衍生品或是交易链条过长导致的,归根结底是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发生了逆转,并发风险交叉传染,进而引起金融海啸。也就是说,当美国的金融机构大量向缺乏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时,风险隐患就已经种下。那么为什么美国商业银行会向这些还款能力不佳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呢?难道他们的风控体系出现问题了吗?

商业银行是政治交易的产物

商业银行是政治交易的产物,政府、银行股东、存款人、其他利益相关方通过博弈,各自从银行运营中获取利益,分享租金。其中最大的利益相关方是政府。政府通过给予银行特许权,维持银行股东的超额利润,同时作为回报,政府从银行处获取融资便利和政治资本。在美国,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一人一票,政府需要拉拢大部分人的选票为自己争取执政利益。所以,满足穷人们“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成为了政治任务(普惠金融)。政治交易就这么开展了,接受更高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降低银行和政府支持企业的资本水平,这是政治交易的两个基本方面。

“两房”购买了大量次级贷款

这解释了美国的商业银行尽管有着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仍然持续向不满足准入标准的穷人大量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商业银行不是傻子,为了不承担不良贷款损失,在银行家们的游说下,政府成立了房地美、房利美等(还有吉利美)国有企业,专门向商业银行购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同时,这些国有企业将购买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予以资产证券化,向二级市场投资人出售,并提供担保。当然房地美和房利美不是待剪羊毛的羔羊,他们这么做,同时也从政府索要了多项有价值的特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他们的资本要求远远低于其他商业银行。这些特征使“两房”在面对竞争者时,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作为回报,“两房”必须支持政府政治决定的住房目标,两家公司享有税收减免和政府对其债务的隐性担保,这使政府有权影响这些企业的商业决策。因此,房利美和房地美必须达到政府为他们设定的贷款目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政策目标是为了大幅提高选区内居民的住房所有率,而这些居民原本并无资质获得贷款。“两房”最终购入了美国大多数新增高风险贷款,2003年至2007年间,这些国有企业购入的60%的新增高风险贷款,到2007年,几乎购买了所有的这类住房抵押贷款。不管人们怎么分析数据,房利美和房地美拥有大量高违约风险住房抵押贷款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见《人为制造的脆弱性》查尔斯·凯罗米里斯 )

由于“两房”具有政府隐性担保,故“两房”出售的证券化资产几乎等同于无风险债券,广受投资人欢迎,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水平。而购买这些证券化资产的最大投资人就是当初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经过这么一圈回来,商业银行剥离了劣质贷款的信用风险,同时通过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品,将资本消耗大幅度下降。证券化适用的资本要求非常低,是银行和“两房”得以使用极低的权益资本(约两美分对一美元的比例)来支持其住房抵押贷款组合。

通过华尔街金融机构和“两房”的运作,大量无收入人群实现了居住梦想,政府也因此获得了选区内广泛民意支持,一切那么美好。但是风险总会暴露,随着买房人违约率不断上升,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两房”、投资人及保险公司不断交叉传染,最终酿成金融海啸。而政府实施救助的结果,就是纳税人被迫为华尔街买单。

普惠金融 vs 风险控制

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的风控体系,一方面是政府“普惠金融”的政治蓝图,双方最终达成了政治交易。决策者和监管者看到了正在发生的事,本可以改变这样的规则,是什么让他们的行动变得如此迟缓?当一切发展的难以收拾时,风险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这是一个金融监管者的思考,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订阅号:

普惠金融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推手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惠金融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