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摆龙门阵”,从某个历史消失的时刻谈到天朝的未来。总的趋势看,虽然从支离破碎的信息中能够感受到,我们曾在某个关键的转折时刻,没能把握住机会,可能还因此开了历史的倒车;但是,总的来说对未来的判断是乐观的,因为对未来的发展中多了一个新维度——“技术”。
最近有这么几点收获,让我增加对未来的乐观预测:
1.现在的社会协作系统越来越“去中心化”,尤其是企业的价值逐步被“企业联盟”替代,越来越呈现“生态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企业内部的权力从属关系正在被打破,建立在权力层次基础上的管理,逐步被通过施加“影响力”的领导所替代;
2.新的协作系统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积木式创新”和“新木桶理论(长板理论)”,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最高效的协作方式就是“强强联合”构建起“联盟”;
3.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计算正在和传统产业结合实现应用化,未来的数据也将去中心化。
……
4.几条未来的趋势特别值得关注,比如:
·电动车的发展势头正劲,未来新能源必然打破传统能源结构,那么对石油的依存会降低么?
·P2P、民营银行借助互联网金融发展,传统银行的业务会受影响么?
·未来中国会不会也有去中心化的“智能电网”?
·虚拟运营商和WIFI全覆盖,语音通话需求降低,传统运营商的垄断优势还存在么?
……
传统的垄断企业所谓的“垄断问题”其实因为技术自然得到解决,在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面前,企业没有选择权,只能选择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
如果非要忧国忧民,担心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路线的争议,过分的担心,早在N年前就有了解决方案: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搁置没有必要的思想碰撞和讨论,解决眼前的细小问题,只要人类的总趋势是发展的,所有的问题都会有解决。目前来看,最根本的推动力是科技。
科技将来的影响,很多是可预测的,比如未来人工智能的影响。我们基本也能找到解决方案:建立机器难以具备的差异化能力,同时掌握同机器的协作能力。我相信这种影响是100%的,是绝对的,是偏激的。所有的思考,最终都要指向行动,对行动有指导意义。
可,我们过分习惯所谓的中庸,我更倾向于叫“和稀泥”。从小的习惯就是:不要太偏激,只要是极端的观点都不可取。这种态度对实践毫无指导意义,只会让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犹豫。
比如,我们对钱的态度,到底钱是不是奋斗目标。我们的思考正常来说是:“话不能这么说,钱很重要但是钱也不是全部”。说的特别有道理,那么,你接下来的行动是什么?对待工作,对待价值创造,对待挣钱,你到底是应该全力以赴呢?还是选择放弃呢?最终,我们的行动其实有答案,真正有让自己获取财富的机会,正常人是愿意把握的,多数人的实际行动已经表现了他思想的倾向。但是,机会不会凭空出现,你又不让自己思考对钱的态度……
人生无时无刻都在面临着选择,选择是受你价值观影响的。价值观这么修炼?就是通过做选择,不断地思考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可是,如果你避免极端化的思考,你的价值尺度永远都是似是而非。
“如果只有一次机会,你会救掉进水里的媳妇儿还是老妈?”问题是个烂梗,但是,人生中一定有这样一个可怕的选择的时刻,你的选择其实就在回答“媳妇和老妈哪个重要?”这样很可怕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逃避(其实不可能真正逃避),但是现实残酷的会让你必须二选一。
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未来的时候。很多人依然会选择放弃,当然,他们会说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可是,很不幸:
只有牛逼的人才有选择生活的权力,连生存都搞不定的人,对不起,是生活选择了你。
成大事的人,过小日子,这叫生活;没有竞争力的人过小日子,是万不得已,是生活所迫,不是文艺。
主动选择的才叫生活,被动选择的那是Loser。
所有现在放弃舒适的人,其实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的选择能够多一个选项,有选项才真的有选择。
弱者,你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