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过吗?

你“被”过吗?_第1张图片
你“被”过吗?

    申时行,万历年间的文渊阁首辅头脑。因为被流言蜚语缠得无力挣脱,最后乖乖引咎辞职。

    申时行在位时正值万历与大臣的立储之争。文渊阁首脑为百官之首,要负责万历与百官的沟通工作。立储情况如何,自然与他有密切关系。

    也许是因为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有反向弹力,百官越是想让万历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他偏要对着干,就这样拧上了。还偏偏很计较,绝对不让百官率先提出此事。按照事先约定,第二年春天有可能立储,一位财政部官员提前预算筹备大典的支出,这是他工作积极的表现。可当清单递给皇帝请他批准时,万历却以此为借口把立储之事再度压了下来。还拿出狡辩的姿态:本来我就要立的,你们这样一闹,我偏不立。曾经许过的诺言无效,这让大臣们深感忧虑,于是联名上书请皇帝收回成命,并希望马上立储。

    当时申时行正在病中,内阁大学士的联名呈请由二辅许国志率领,而这份奏章,仍然有申时行的领先签名。

    这一大规模的抗议使龙心赫然震怒。申时行得知皇帝反应,立即呈上一份揭帖,说明内阁的联名上书虽然列有他的名字,但他事先是没有听说的。这一行动立马得到皇帝的感谢,却让百官觉得他有叛众的行径,更加剧了百官反对申时行。而给皇帝的这份结贴,偏偏返回申时行时又被许国志截获。他的气愤可想而知,他毫不客气地将揭帖送到给事中办公室抄录、公布。申时行落入了谁都不想得罪,现在又谁都得罪的无底深渊。

    这种两面三刀的行径比当面对骂更让人唾弃。申时行在那个以道德为尊的时代成了众矢之的。说他“以卖友密”,即使皇帝陛下宽容他,上天也是不允许的。在当时官员看来,申时行就是一个十足的两面派和地地道道的小人。即使皇帝不加以处罚,洪武皇帝的神也是不会放过他的。天下全体文官以私塾的教导为准,冠冕堂皇的用经典的词句称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在道德的掩盖下争权夺利。事实就不重要了,申时行就是生活在那个朝代,那个穿着道貌岸然的道德人成了所有君子的反面教材。

    申时行在朝廷实在混不下去了,被迫辞职。舆论对他已经丧失了起码的同情。他没有敢辩解,更不敢恋战;如果敢恋战,他自己知道他必然会成为张居正第二。

    申时行就这样被舆论淹没在人生的大河中。就这样在众人的嬉笑怒骂声里,淹没在历史的航程中,被掀翻在众人的唾沫之中。

    又有多少人这样挟着无奈被迫的选择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在中国,总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人情世故,伴着你,让你修炼不成你想要的生命的模样。不仅伟大人物会被无辜的淹没在舆论的巨浪中,几乎人人都有可能遭际这样的攻击。

    我的一位闺蜜,在小时候曾深受舆论之害。她买了一本小人书甚是钟爱,几个同学要借她都舍不得,因为她没有看完。一位男生趁她不注意把书拿走去看。等她再回来时,同学们都对她大笑,还说她对这位男生真好。两个人谈恋爱的传闻就这样应时而生了。农村小孩儿,当时只有十来岁,估计谁都不知道谈恋爱是怎么回事,但却知道怎么对谈恋爱起哄。她就这样“被”恋爱了。这种起哄,更多的是没能看到书而报复的成分。在起哄时心里想的是:你不让我看书,我就拿这个嘲笑你。而他们不知道,这差点儿要了人命。

    恋爱的传说被疯传着,噩梦般的缠着她,从小学到初中。后来越来越大,实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回家了。农村的习俗,下学就要找婆家嫁人。可媒人介绍的对象一个接一个都黄了,后来才知道男方嫌她名声不好。有一天她父亲得知她在上学时有那样的事,在家里哭闹上吊,也觉得她不是一个好女孩,真给家里人丢脸。时值那时,她与那个男生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她如同被丢进舆论的大海里,也曾拼命挣扎过却无济于事。为此,她也曾自杀几次,万念俱灰的绝望堵塞着生活的未来……这是我们能理解的,但绝对不是我们能体会的到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委屈。申时行没错,他只想做个好人,却被逼上了政治末路。我的闺蜜更没错,她只是想有自己清静的生活,却几乎被逼到了生命的尽头。现在媒体发达,信息传播快得惊人,很多断章取义的信息被传得绘声绘色。无论谁是首创者,或者首创者的动机如何,都会引来许多人没命的跟风。尤其是那些网上无厘头的视频更让很多人为之痴迷,或者癫狂。也不管这种风到底能不能跟,也不知道这样传播会给当事人带来多少伤害。

    社会是个舆论社会,舆论如浪潮一样会卷来很多人跟风。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超市前排起一条长龙,后面的人在不知道排队干什么的情况下,也能接上这长龙,他们大多数人以为超市促销有便宜货。这时排头的一位小伙子一扭头,不禁吃惊的问道:你们都是来接老婆下班回家的?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和事不是跟风和盲从的啊……

    不要眼睛总盯着别人,多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让人们都脱离“被”的漩涡,这应该是道德格局的又一高度吧。如果都能做到泰然自我,不理会所谓的不公平和没教养,社会整体修养应该又上一个新的台阶,尤其那些别有用心却无处掩埋自己始作俑者的种子的人。

    不要理会生活中攻击别人的人,因为这都带有目的性;不要热衷于网上那些热切呼吁的视频,或许是别有用心的。我们只有一双眼睛,在当今这个社会,是不太够用的。当我们都不人云亦云时,道德的环境应该也会是碧水蓝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被”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