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的竞争,人才已从资本、土地、厂房设备、材料等要素中日益凸显,企业间的竞争本质已转化成人才与智力的竞争。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与实施落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只有合适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科技创新、精益运营与精准营销等一切工作要做好,必须有高素质的优质人才为依托,找到对的人,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让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究竟谁是人才?  应先建立标准

以人才为本,必须先区分清楚谁是公司的人才,对人才评价的标准要先确定清楚。人才标准模糊,我们对人才的评价就欠了一个客观公允的标准,就会出现  “说你行你就行,就你不行就不行”的职场政治。 

假如缺乏统一的标准,同样一个员工,在A领导眼中是人才,而在B领导的心目中,他不是人才。这一点无法证明这个员工是否是人才,但至少说明,A和B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形,可能是A的标准对,也可能是B的标准对,也可能都有失偏颇。为了做好人才管理,有必要在企业内建立相对统一的对人才评价的标准,否则标准不一,人才没法流动,一流动就动荡或被打入冷宫。久而久之,人才无法流动,趋于僵化,阻碍了企业正常机能的运行和人才的发展。

那到底什么是人才的标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级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无法统一规定。但有些基本面的东西应该是一致的。

人才一定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人才一定是高度认同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人。如果能力很好,但价值观和企业冲突,就会造成有能力,但无法为企业充分产生价值,对人才本人也是一种浪费。所以,人才的标准,基本上就是认同企业价值观,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

人才标准的建立,要以业绩达成为导向,可以这样展开:为达成业绩,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知识、能力和技能。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把这些素质、知识、能力、技能逐项罗列出来,每项的衡量标准也要明晰出来,再根据重要程度对评量项目进行排序、赋予权重,这样就有了一套标准,在评价人才时,就可以借助这样的工具,对人才进行评估,对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人才选拔、培养和考核。

人才管理八字方针: 关心  照顾  教导  要求

做为各级领导,对于人才要做到以下八字方针: 关心  照顾   教导   要求。在生活上、个人问题上,要关心他,遇到困难也要适当照顾体恤,让他消除生活上的干扰,有归属感地安心工作;在工作上,要教育引导,让他认识到工作意义和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在工作执行上,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精益求益,止于至善。

两种状态是需要避免:有些干部对人才过度严格,甚至到了严厉的程度,看不到员工做的好的方面,却盯着员工的一点瑕疵严加指责,让员工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终因管理粗暴而求辞而去;有些干部怕得罪人,不敢管人,团队中一团和气,误认为只要与部属拉近关系,部门关系融洽就是团队管理,对员工工作上缺乏指导与要求,员工做的不对也不批评教育,听之任之,时间久了,让员工也误以为自己表现良好,对工作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混日子了事。在部门里成了资深员工,能力无法再突破,变成了企业的包袱,最终还是害了他。

对人的管理,古人早就提过,恩威并施,刚柔相济。偏向哪一边都不妥。如果能够掌握这一原则,该关心照顾时就关心照顾,该教导要求时就教导要求,员工有归属感,工作有热情,部门工作有起色,成绩菲然。既成就了员工,也造就了公司的成长与发展,何乐而不为!

对人员的管理,我以前的导师曾提到一个弦式管理,他说人的后脑勺上有根筋,当压力大时这根筋会绷紧,所以他经常

心理学家Robert Yerkes 和 Dodson曾研究过压力与绩效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叶杜二氏法则(Yerkes-Dodson Law)”。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压力和业绩是倒U型关系,适度的压力水平能够使业绩达到顶峰状态,过小或过大的压力都会降低工作效率

看来,中西方对于压力管理的结论都是一致的。


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_第1张图片


做为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人才,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成就人才、激励人才(正向/负向)、留住人才。

总的来说,就是营造让人才充分发挥价值的平台和环境,想干事的人能够高度热情地做事,发挥价值;不想干事的人,设法引导调整,如果无效就放手让他去外面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