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

        今天的人读唐诗宋词,对于其中涉及到的当时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尤其是名物,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些我小时候熟悉的事物,现在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可能见也没见过,听也没听过,更遑论距离我们千年之遥的唐朝宋朝。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的这首《汉宫春》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首宋词,我还曾经把这些唯美的句子拆碎了,写进自己中学时代的作文里面。可是“袅袅春幡”是什么?年少的我似懂非懂。“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宋代仕女的穿着打扮就是花样多,“铺翠冠儿,捻金雪柳”是怎生模样?连金戈铁马的辛弃疾也会为之神魂颠倒,在他的《青玉案》里面不是也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的描写么?“美人满酌金屈卮,劝我行乐当及时。艳歌流舞扬光辉。” 金屈卮又是个什么鬼?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衣服又为什么要捣?怎么个捣法?翻开廉萍、扬之水合编的《古人的日子》,所有这些问题顷刻迎刃而解,诸君再也不用抠破头皮了。

        本书的选题风格是一日一诗,一日一物。诗里提到了什么名物,就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去找到一件同样的或者相似的文物来陪衬,总不让这美丽的句子孤单了,而且让你眼见为实,心折口服。

        从正月初开始,一共选了五幅银幡的实物图片。我们看初三配的“宜春大吉”镂花银幡,原来是一种悬挂在钗头的流苏状挂件,剪纸般镂空,很薄很轻盈,所以才会在美人发髻上“袅袅”荡漾。

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配了一幅南宋的大傩图,里面的街头舞者妆戴的便是所谓的闹蛾(蛾儿)、花枝(捻金雪柳),后面还放出了人物头部的局部特写,另有一副出土自洛阳唐墓的金花银镂闹蛾簪,“蛾儿雪柳黄金缕”顿时便有了着落。

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月三曲水流觞,以后几天便选了三幅酒卮的实物,有金卮,有玉卮,原来卮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带把手的杯子,古人用来喝酒,金玉满堂,确实奢华。

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八月初十,已经到了白露为霜的季节,此日选了李白的子夜秋歌,八月十一日,便配了一幅宋代张先《十咏图》中的捣衣图,图中两个女子相向而立,脚下是一块大石,两人各持一根木杵,一上一下有节奏地在捶捣着铺在石头上面的物件。结合辞典和网络上的解释,我们可以猜到物件应该是砧板和布帛。原来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织制的衣服。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就是纤维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妇女需要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才好裁制衣服,这就叫捣衣。

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感性而诗意的文字加上准确的实物配图,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古人的日子一下子便有了温度和质感。而在本书中最令我感到亲切的,还是那些表现古人生产劳动的诗词和图画。中国长期以农业立国,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本质的变化。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和书中描绘的场景如出一辙,有好多都是我亲身经历过或者亲眼见过的。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我们真不知要落后欧美社会多少光年的距离呢。

        比如农历四月,农村开始夏收双抢,割麦子栽秧子同时进行,农忙便是指的这段时间。杨万里诗“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真是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人才写得出来。这个时间段配了好几幅古代的耕获图,还有农具。四月初四陆游诗“处处跃秧马,家家闲水车”,四月初五配了王祯农书里面的一幅秧马图,我小时候在农村就曾经使用过,完全一样的叫法,是一个四脚小木凳下面再钉一张平滑的木板,便于在泥上滑行,没有图片上那么夸张,也许是后来的人简化了吧。这种工具我们只是在扯秧苗的时候才用得上,栽秧子就没人用了。此书上的解释是“秧马:古代农民插秧、拔秧时所坐的器具。”不知孰是。

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四月十二日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描述了农村里面五黄六月灌田的艰辛,四月十三日配宋代《耕织图》局部龙骨车画面,龙骨车就是诗中的踏车,专门用来抽水的。我小时候见过大人抬到河里抽水戽鱼,可以脚踏,也可以手摇。

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面这张图片是洛带客家博物馆里面展览的龙骨车实物。

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转眼就到了秋收,八月初三元代《耕稼图》局部打连枷,还是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连枷,我们这边方言叫连盖,把手用整竹,盖(枷)也用竹编,只有连接把手和盖(枷)的轴承是木头削的。这是一种脱粒工具,不仅打稻,也打麦子、胡豆、黄豆、油菜。打连盖的地方要宽绰、平整,我们当地叫打场,全部筑的三合土(古代没有三合土应该就是镜面平的新筑场泥吧),打时还要另外铺晒簟。打场在农忙农闲时都很热闹,大人开会、劳作,小娃娃打仗、蹬自行车,都去那里,好比城市里面的广场。

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一页的日子都似曾相识!梁惠王不是也感叹过“其实我小时候的生活,和汉代下层人民的日常,并没有太大不同”?若是从这些方面看起来,古代离我们真的很近很近,近到一转身就碰到了,一伸手就摸到了。古代就在你我对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离古代有多远——《古人的日子》读后札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