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我在想什么

昨天看了博客天下的文《他们用围观的心态拍了“红”了故宫》,于是种下了一定要去看看这部片的种子。晚上在办公室自习了一会儿才回家,一个人喝粥时想到这部轻松的纪录片乃佐食佳品。赶紧拿出iPad特地打开哔哩哔哩观看了第一集。

近年来对故宫印象越来越亲切,好像是从「朕知道了」胶带起始的?去过几次故宫,看纪录片频道频繁播放的小短片《故宫100》,从微博和各种媒介平台,都可以确定故宫的团队非常有爱,在当今浮躁的现代社会,故宫这样一个富有历史气息和人文精神的领域仿佛一片净土。

片子将目光锁定在这样一群文物修复师身上,他们大多很年轻时「进宫」,跟着师傅学某一类别的修复技艺,假以时日(通常就是半辈子了),师傅退休,自己长成为师傅,带着下一批徒弟,将精湛的修复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古老的文物大多残破不堪,修复难度大,为了与世人见面,通常得通过几代人的努力。

这几天公司微纪录片上线腾讯,各种宣传图做得是要吐要吐的。反复被打回来(因为logo不够大这类事),几次后就有些毛躁,感觉耽误做其他事。想想视频部为片子拉锯战打了半年,想想修文物的师傅们清理屏风,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清理,一条纹一条纹修复。相形之下,瞬间没了脾气,沉点儿心吧,别着急,为了Done而Done不是好事。

我很喜欢他们的工作,从小我也喜欢修东西,把东西打开看看是件有意思的事。当然,我是个好孩子,没有乱拆家里电视什么的啊。幼时会收集各种笔的零件,若是一支圆珠笔坏了,我一定有替换的零件,当圆珠笔重新可以'哒哒哒'按起来时,内心舒爽的很呢。

还有影响深远的是我的父亲,极少在我们家看到修理工,因为我爸似乎什么都会修。从灯泡到洗衣机,油烟机,电磁炉,什么坏了他都打开自己修,查出问题后出去买个零件,基本问题就解决了。老家的纱窗是自己绷的,新家的大部分家具是自己安的,连翻修重新粉刷墙面这种大工程也是买两桶立邦漆自己搞定(就是花了整个暑假,略拖)。这种亲力亲为言传身教,影响我成为了今天的。。。女汉子= =装书架事小,还拆过宿舍洗衣机自己修(主要维修人员太坑啦,还不让我只买他的材料,不幸激发了我的斗志)。

那种修东西的沉静感,在看到钟表部的王师傅修精美绝伦的大钟时,感觉尤为强烈。属高精密仪器的大钟,机械原理复杂,不仅要恢复走时功能,还要恢复演绎功能。说道此处不得不感叹皇帝玩得才是高级玩具。当金黄璀璨的钟走起来,那动听的声音,虫鱼鸟兽都动起来,人走起来,甚至还有光滑链条模拟流水!叹为观止都不足以形容。

走在故宫钟表馆,王师傅看着那些他年轻时跟着师傅修的钟列在橱窗里。有些感叹,说他也马上要退休了,有时候想想人生真的很快。要是五年内不换陈列,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修那些精品了。因为他们,千百年前的古人智慧得以再现,在一辈子修钟这件事上,自带时间隐喻的钟表有着别样的呈现。王师傅望着橱窗里的钟表,旁白悠悠的问:我们的职业生涯,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匠人精神精神和情怀在这几年都快被玩坏了,但在故宫这群文物修复师上缺丝毫不矫情。博物馆是不那么有趣的地方,千百年留下的痕迹,和现今你我的生活关联不大。

下次去故宫,想到这群和你我一样的一群年轻人,在七扇门后安静的鼓捣很久才有了你眼前的展品,应该能有些许不同的心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在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我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