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秋经济: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尊严!

《低欲望社会》是大前研一写的一本书

谈的是在30年日本的萧条期之后全面的进入了“低欲望社会”

大前研一的这本书在日本被称之为新时代的《国富论》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指导了整个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快速成长

为什么“低欲望社会”会成为新时代的《国富论》?

它所谈的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的特征

谈的是今天日本的一批年轻人

不愿意买房

不愿意消费

不愿意结婚

不愿意生孩子

过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词

养儿防老

指生养自己的孩子是为了预防自己老去

但是在日本这样的一个现代化国家

有非常好的福利制度

也有非常好的养老体系

人们通过30年到40年的工作周期内

早已解决了养老物质问题和经济问题

所以养儿防老这样的一个传统儒家观念

在现代社会当中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

至少它是没有物质这样的必要的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

放眼世界各地越是贫穷的国家

越想要生孩子

生育欲望的层级

在整体需求层级属于中等偏下

介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依赖于养儿防老的观念

越依赖于多子

更多的劳动力可以有钱出来的物质需求

但是在今天的日本社会

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养儿防老的体系

今天都非常健全

所以对于年轻一代的来讲

更愿意宅在家中

宅文化成为日本年轻人重要的一个文化

宅在家里打游戏、看电玩、看科幻小说等等一些列

不愿意上班、不愿意工作

不愿意买房、不愿意消费

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

这样的一个体系和生存状态

在今天中国已经开始出现

很多人说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在中国已经进入了萌芽发展状态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愿意生孩子

甚至连婚都不愿结

2015年中国市民的单身人数已经超过2亿

占到人口的1/7

而且和过去是被动单身不一样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主动单身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过高的房价

已经成为了今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房价跟日本一样

日本也是高房价的一个国家

高房价正在成为扼杀年轻一代的杀手锏

但是不要忘了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

人均的工资水平大概是1.6万元每个月

但是在中国

大概5000元左右一个月

这样的一个巨大差距

导致中国如果进入低欲望社会

将会比日本更危险的一个状态

所谓低欲望

实际上是对于经济未来

到底是持预期的态度还是悲观无望的态度

显然日本近30年萧条期所成长出来的这一批年轻人

他们对于日本的经济是持悲观无望的状态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状态

才让大家变成御宅族

日本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御宅族

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这样的一群人

中国今天不是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御宅的这样一个人群?

今天

中国出生的90后、千禧后这样一群人

他们由于父母那一辈已经完成了财富的积累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

不会像父母那样拼命的去工作

把他们的事业变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一群人

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无望、越来越困惑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下去意义是什么

与此同时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关键词

和田秀树先生所写的《思秋期》

以及著名经济学家赵晓老师所提出的思秋经济这样一个关键词

由于老年人的寿命不断的在延长

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

2035年中国将会全面的进入一个超老龄化的一个社会

老年人人口将达到4亿人以上

按照现在中国的人口比例来算超过25%

甚至达到30%以上都是老年人口

按照现在的退休时间

女性是60岁退休

男性是65岁退休

再加上人的寿命延长

意味着一个人退休之后将会有20多年甚至30多年

漫长的岁月应该思考如何去度过?

和田秀树先生在采访的时候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

《思秋期》它看起来谈的是

一个人进入45岁之后的一个身体状况以及荷尔蒙分泌状况

里面谈了很多应用方法

但是

您做为一个医生、作家、导演多重身份的这样一个角色

您想表达的一定不是简单如何去照理自己和精神?

和田秀树先生说

我想表达是一个人如何通过《思秋期》 保养和调试

让自己能够更加有尊严的度过思秋期

度过人生

尤其是度过自己的老年阶段

这一点让我很感慨

因为

和田秀树先生在日本既是医生、作家和导演

同时还是一个愤青

看到今天日本社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在会议当中他说

我非常遗憾

作为一个日本人

我不能把思秋经济这样的一个关键词

贡献给我的祖国

著名的经济学家赵晓先生说

思秋经济这样的一个词

我们会在中国发扬光大

因为

在老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

截止2014年

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2.1亿

占了总人口比例的15.%

2.1亿当中将近4千万是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

到2035年

老人人口达到4亿人时

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数量会进一步增多

到达将近1亿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

这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一个触动

思秋经济: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尊严!_第1张图片

经济发展跟整个人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人口环境当中

老年人却是一个关键问题

今天的老年人或者是我们谈到的养老这样的一个词

其实是非常没有尊严的词

中国的养老越养越老

老年人被当做失去劳动力还要占用社会劳动力的群体

是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

是社会当中人们认为越来越没有用的群体

和田秀树先生说

在日本

人们健康大概可以维持到75岁

而75岁之后他们大概可以活到85岁甚至90岁

这后面的10年将近20年的时间

他们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的状态

一个人

处在失能和半失能的状态他是没有尊严的

不止是中国的医疗体系

让我们没有尊严的一个问题

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思秋期的后半段

进入老年之后

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变成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时候

我们的尊严丧失

和田秀树的《思秋期》想探讨的

或者赵晓先生所提的思秋经济想探讨的

将是一个全新的具备国家战略性的问题

也具备非常深刻的人文关怀性的问题

中国当有1亿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时候

我们应该如何让他们度过有尊严的一个人生?

这一点在日本

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参考

我们到日本可以看到

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餐厅的服务员

甚至是停车场的指导员

有很多他们都是老人

他们年龄大多数都在70多岁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穿着非常的职业

站在自己的岗位上

非常用心的在做自己的工作

当我们和这些老人交流的时候

他们觉的会有尊严

一个人可以去工作

不止是为了谋生

其实这也是一种尊严的体现

当整个社会告别谋生、养家糊口这样的阶段

是否具备工作能力?

是否具备劳动能力?

是否可以为国家、家庭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实不再是物质层面的需求了

变成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一个低欲望社会当中

日本由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上岗

某种程度来讲

由于经济体量小,人口少,市场小

阻碍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和在职场上上升通道的时候

才导致了低欲望社会出现

思秋经济和低欲望社会将会同时并存

中国其实也进入了这样一个状态

不过中国的好处在于

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巨大的人口容量

更加重要的是

今天中国已经大面积出现了劳工荒

所以

思秋经济让老人从老有所养变成老有尊严的活着

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呼声

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普遍需求

在未来的18年到20年当中

如果中国可以全面的推广思秋经济

让老人可以更多的延长他们具备劳动力的时间

让老人可以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

将成为全社会都需要去思考的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秋经济: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