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穿越你的思想铁壁,让我抚摸你的渴望

这是尼采哲学打卡的第二篇,关于尼采的年轻时期,那些拧巴的灵魂,人生路上无比孤独地去寻找定义自我生命意义的灵魂,也许会在这一段找到些许共鸣,看到这条无比艰难道路上的先行者,坚持到与真正的自我重合的那一刻,生命不息,寻找不止。

尼采的哲学思想是尼采自己的哲学,昨天有朋友看了第一篇,说因为希特勒而不愿接近尼采,这的确有些委屈了尼采,尼采的哲学是为了平复自己内心的脆弱和对父爱形象的追寻而生,只是因为尼采的时代是普鲁士帝国的战争时期,自然军人形象也成为了尼采对理想男性力量的寄托。

与叔本华一样,尼采(1844年10月15号,天平座)也出生在一个非常清教的家庭中,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尼采的成长中经受着浓浓的宗教思想。但令尼采转而抨击基督教的是父亲过早的逝世,母亲和姐姐无微不至的用女性和基督教的温柔平和的养育方式,使得尼采困于内心女性般的敏感和脆弱的方式。这一切使得尼采在幼年就与天性调皮的男孩子格格不入,尼采更喜欢独处,读圣经,由于对圣经深刻的体悟,小尼采给他人读圣经甚至可以让读者落泪。但就是这样一位对圣经有着如此深刻认同的小教徒,性格里隐藏的紧张和骄傲,使得他用一生的力量来批判他,站在他的对立面,否定它。这是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焦虑,对男性形象的渴求。如果早年的小尼采有父亲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次次的陪伴,告诉他受到调皮的男孩子欺负如何处理,如何合适的让身体里性别冲动得到释放,而不是用女性的方式告诉你这样的调皮不安分是错误,不合适的,内在的自我和外部的教条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不能得以调和。父亲的缺失让尼采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强者,英雄。

这也是尼采所有哲学思想的原始动力,尼采为此写到“What I'm not, that for me is God and virtue” 我心中所没有的就是上帝和万善。这是尼采自己建立的理想男性形象,可怕的是天才般的尼采为了找理想爸爸,顺手建立了一座哲学宫殿,带着万善的上帝是这座宫殿真正的主人,这是尼采对内心脆弱的调和,是尼采一个人的终极自恋。基督教的内核是女性般的温和、仁爱,但对尼采而言,幼年的成长,早已将这些刻在骨子里,即便如此基督教的教义也未能平复他的缺失,因此尼采开始质疑反对这些,去追求极致,终极上帝,带着勇气和男性气魄的力量。

这条路来的并不容易,抛弃了当时主流的基督教思想,18岁的尼采失去了自己的上帝和父亲,开始自我寻找的道路。仿佛一个迷路的孩子寻找回家的路,到处仿佛都是自己的指路人,轻易的相信,无果,又去尝试新的方向,丛渴望被接纳救赎,到怀疑,用讥讽将自己的失望包裹好,一个迷路的孩子带着被掏空的身体,开始用纵欲,酒精,尼古丁麻醉自己,但这一切是不可能充盈生命的意义,直到1865年,21岁的尼采找到了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仿佛找到了一面能照到自己的镜子,生命中的曙光开始照耀到他,尼采开始逐渐皈依哲学思考。在这段心里上的惊涛骇浪中,让我们发问的是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寻找是哲学的动词,正如夏鹏老师说的那样这一世孤独的灵魂,都在寻找。下次遇见那些走失的灵魂,记得看看他们迷失背后的脆弱,用温暖的双手抚摸他们,前路温暖,让每个人都有继续寻找的力量。

当然,思想的强大并不意味着身体的强大,普鲁士境内的战争爆发了,脆弱的尼采当然没有成为前线战士,但两次近距离接近战斗的尼采,看到了战争中的意志力,意志之余战争,意志之余力量,意志之余超力量,坐在家里痛苦的思考存在,在战争面前,是无果而苍白的。尼采的思想铁壁开始铸造。

最后用威尔杜兰特的神点评来结束吧,the soul of a girl under the armor of a warrior,在你战神的外表下,有如小女孩般的灵魂。穿越你思想的铁壁,让我抚摸你脆弱,靠近你,给你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尼采:穿越你的思想铁壁,让我抚摸你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