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想法 换一种心情

前几年闹更年期,到中医院看病,朱老中医说的那几句话,至今仍难以忘怀。

“更年期症说病也不是病,像以前的农村妇女,从早到晚干不完的活,汗流浃背,会害更年期吗?还有高级知识分子,她们懂得自我排遣,也不太会得这类病,特别是不上不下的那些人最容易患更年期病。”

听似题外话,如今想来确有其道理,这正是当下较为流行的心理疾病,或称作“抑郁症,”千万不可小觑,看似像模像样的一个人,却生无可恋,因“抑郁症”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

情绪管理失控也是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近期,我与女儿在一件事情上,产生较大的分歧,各不相让,据理力争,有时甚至吵得面红耳赤,导致情绪低落,伴有失眠症状。

女儿很委屈的说:“长这么大了,什么事情她都做不了主,都听我安排。”

在女儿眼里的妈是这样吗?我得反省反省自己。我一直以为自己比较通情达理,没有给女儿压力,遵从女儿的意愿,其实不然。

或许我的干预真的太多了,三十岁后的人生是自己的,无论女儿做出什么决定,无论什么结果,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碰壁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顿时如释重负,全身轻松。


换一种想法 换一种心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一定要这么做”、“你要听我的”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你没有付出行动,一切都完了”,“你没有自律性,这辈子活得很糟糕”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有一个心理医生问病人: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那我就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都存在着磕磕碰碰,化干戈为玉帛,是人生大智慧。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负面的能量场,它就是你的心情失落发源地。在通常情况下,负能量处于休眠状,但在某个不眠之夜,或是一个念头,或是一句话,都有可能把它激活,被它所左右,导致失眠,伤感。

因此,不开心,情绪低落的时候,问问自己,是不是把这件事情看得过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原来它也没那么重要,转换思路,转换注意力,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换一种想法,就能换一种心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一种想法 换一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