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罗马圣咏
在宗教改革之前,除了大分裂时期的几十年,罗马一直是西方基督教会的中心。所谓的格列高利圣咏是法兰克加洛林帝王们引进罗马圣咏形成的并取代各地方言圣咏的统一体。然而,在罗马还有另一种圣咏传统,它的音乐和历史一直是音乐学者们争论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旧罗马”圣咏(Old Roman chant),也称为城市-罗马圣咏(Urban-Roman chant)。
旧罗马圣咏存在于十一到十三世纪的几部罗马起源的手稿中,包括三部弥撒音乐集和两部交替圣歌集。这些手稿包括的特殊弥撒的圣咏文本要比格列高利圣咏的处于更早的礼拜发展阶段,时间大约在八世纪。旧罗马圣咏的旋律和格列高利圣咏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有的相似,有的却十分不同。旧罗马圣咏中的“旧”是指文本意义上的,旋律却不一定更早。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圣咏传统是在罗马教皇所在地梵蒂冈城以外的罗马教堂和修道院中使用的,因此城市-罗马圣咏可能是更准确的称呼。在文本和礼拜仪式上,旧罗马圣咏和格列高利圣咏基本一致,只有一些特别的差异。在旋律上,大多数情况下,旧罗马圣咏是格列高利圣咏对应作品的变体。因此,这是两种不同的圣咏传统。
关于两种圣咏的起源,第一种观点认为旧罗马圣咏是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时代演唱的圣咏,是真正的“格列高利”圣咏。在教皇威塔利安(Vitalian)在位期间(657-672),这些旋律发生了精巧的变形,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知的格列高利圣咏。教皇威塔利安在礼拜仪式圣咏方面很活跃,被认为是这种变形的始作俑者,还有一些教皇和三名圣彼得大教堂附近的长方形教堂的男修道院长参与了这一活动。而在威塔利安在位期间引入拜占庭圣咏传统的嗡鸣声的说法并没有可靠的证据。
第二种观点认为格列高利圣咏和旧罗马圣咏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从音乐观点上考虑,而是两种不同的仪式的问题。十三世纪的教皇参与的礼拜仪式使用的是格列高利圣咏,而罗马其他地方,特别是圣彼得大教堂,使用演唱旧罗马圣咏的旧罗马仪式。
第三种观点认为旧罗马圣咏才是教皇礼拜仪式上使用的圣咏,在七世纪时,这种圣咏转变为修道院中罗马长方形教堂使用的格列高利圣咏。
第四种观点认为旧罗马圣咏是格列高利圣咏的罗马版本,而格列高利圣咏起源于800年左右引入罗马礼拜仪式和音乐的法兰克帝国。考察旧罗马圣咏交替圣歌的诗篇吟唱发现,旧罗马圣咏很晚才采用八种诗篇吟唱方式,而且还不完整,如果格列高利圣咏起源于罗马并从八世纪起就和旧罗马圣咏同时存在,那么这一切是无法解释的。和八种教会调式直接相关的八种诗篇吟唱方式,最早出现于800年左右的法兰克帝国,也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重要成就之一。格列高利圣咏和旧罗马圣咏风格上的差异只能由两者不同的起源地和罗马旋律改编为八种教会调式系统来解释。两种传统分开之后,罗马传统继续发展直至十一世纪,在一些曲目上经历了更多的变化。旧罗马传统受到了法兰克传统的压力,在中世纪盛期最终被格列高利圣咏所取代。
还有一种说法是罗马圣咏通过口头传承了很长一段时间,教皇宫廷、罗马城的教堂和修道院的圣咏风格并没有很大差异,毕竟罗马只有一所歌唱学校——教皇歌唱学校(Schola Cantorum)。一些八世纪罗马圣咏的代表作传入法兰克帝国,并固化在法兰克教堂领唱人的记忆中,后来记录下来成为格列高利圣咏。而十一世纪时,罗马圣咏口头传统在不同的罗马教堂中被独立地记录了下来,即旧罗马圣咏。后来格列高利圣咏在罗马取代旧罗马圣咏的过程也是渐进的,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的礼拜仪式改革可能采用了国际化的格列高利圣咏曲目,旧罗马仪式和圣咏在尼古拉三世在位期间(1277-1280)被官方禁止了。
一般来讲,旧罗马传统的吟诵特征是经常连续重复使用两个或三个音符的装饰音型。旧罗马圣咏的旋律风格和其他意大利地区的方言圣咏的类似,喜欢使用音域狭窄的复杂的经常重复的旋律动机,这些变化的或字面上重复的小旋律单元数量较多。典型的旧罗马圣咏旋律起伏平缓,和果断、有棱角的格列高利圣咏旋律轮廓形成强烈对比。旧罗马圣咏严重依赖于公式化建构,个别旋律不服从这一规律。旧罗马传统大部分曲目的风格特征具有一种趋势,允许花唱和乐句流动覆盖诗行的停顿,一个接一个的连续的旋律流比旋律结构更加明显。另一个旧罗马传统的标志性特征是和格列高利圣咏不同的调式感,这种差异同在诗篇吟诵方式上特别显著。
在弥撒中,旧罗马圣咏和格列高利圣咏中的一些进台经关系紧密,而大多数只有一般性联系。比起其他圣咏类型,二者的奉献经的文本经常出现差异性,在旋律上诗文比叠句差异更大。旧罗马奉献经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出现了不寻常的长花唱,风格上和阿里路亚花唱也不同。此外,在奉献经中,连续出现文本每个音节对应重复的三个音符的装饰音型的情形。旧罗马圣咏的阿里路亚旋律数量要比格列高利圣咏的少,其中十一个有自己的旋律,剩余的使用七个标准的阿里路亚公式。有十首旧罗马阿里路亚有一个第二旋律组,即一种诗文之后的重复的扩展型阿里路亚朱比勒斯花唱。在升阶经中,大多数格列高利圣咏旋律是旧罗马旋律的改编曲。旋律结构保留下来,但旋律流发生了风格上的根本变化,给人一种从外国音乐语言翻译过来的印象。两种传统的圣体经旋律的关系比升阶经的更复杂多变。旧罗马的圣体经旋律看起来像是格列高利的装饰版本,不过不能确定这到底是真正的关联还是只是旋律的相似。旧罗马普通弥撒的旋律看起来是从格列高利圣咏整体借用过来的。
在日课中,两种传统的差异更大。在格列高利圣咏中始于十一世纪初并在十二和十三世纪连续发展的新应答圣歌并没有出现在旧罗马圣咏中。一些旧罗马应答圣歌来自于格列高利圣咏,所有的旧罗马应答圣歌使用八种标准的诗篇吟唱方式,而有一些格列高利应答圣歌有自己的旋律,大部分仍使用标准诗篇吟唱公式。在日课的交替圣歌中,大多数格列高利圣咏的标准旋律出现在旧罗马传统中,但只有大约60%的两种传统共有的交替圣歌使用同样的旋律。旧罗马日课的交替圣歌吟唱方式并没有采用八种格列高利诗篇吟唱方式,90%使用的是第一、第七和第八格列高利诗篇吟唱方式中的一种。而诗篇中只有5%使用了第六格列高利调式,剩下的使用一些第二和第四调式的变体或不规则的公式。
很明显,起初旧罗马传统并没有诗篇吟唱方式系统,在十一和十三世纪之间,当旧罗马圣咏被记录保存时,法兰克八种调式体系才在弥撒的交替圣歌和日课的应答圣歌中得到使用,而没有用于那时的日课的交替圣歌中。
唱片推荐
标题:罗马教会圣咏——拜占庭时代
演奏:Ensemble Organum,Marcel Pérès(指导)
厂牌:Harmonia Mundi,HMA 195 1218
唱片简介
本专辑收录了所谓的旧罗马圣咏。它是罗马教会的早期圣咏,比格列高利圣咏更古老。这种很可能通过口头传承的旧罗马圣咏直到十一世纪和十三世纪之间才有书面记谱。它的起源以及和格列高利圣咏的关系有很大争议,至今没有定论。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一部分罗马圣咏被引入法兰克帝国并发展成强制在帝国领土内使用的格列高利圣咏,并逐渐取代了原始的罗马圣咏。Marcel Pérès和拜占庭圣咏专家Angelopoulos研究发现,旧罗马圣咏和拜占庭圣咏在调式、终止式和装饰音公式上有共同之处,特别是阿里路亚诗文成为直接证据。八世纪波斯人的入侵使许多叙利亚和希腊教士逃往意大利,促进了罗马圣咏的发展。因此,本专辑中奥尔加农合唱团使用了拜占庭特有的ison嗡鸣人声伴奏方式来演唱旧罗马圣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