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对中老年不同类别、场景、渠道的消费进行了细致分析,而要维持这种生活状态,需要在退休前存够多少积蓄?光存钱能否实现老年财务自由?还是需要尽早、合理地进行资产规划,避免成为“老后破产”的预备军?
一、新老人消费升级后,理财观念也随之跟上
1.1 消费升级,钱哪里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018年我国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城镇居民的年人均消费为26112元,并且按照7.5%的年增速增长。
假如生活在城镇地区,按照寿命80岁来计算,60岁退休以后,20年时间总的消费支出约为124万元。
中老年群体的子女长大成家后,家庭、工作对他们的束缚越来越小,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满足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并且许多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有所转变,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在健康养生、社交娱乐、兴趣爱好、网络消费等方面都凸显他们消费升级的意识和行为。消费领域更宽了,随之消费支出也就更大了。
这些兴趣爱好,大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中老年人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的空间却已经不大了。
越来越多银发族用适度消费为晚年生活添彩,消费升级了,钱从哪里来?
首先是年轻时候攒下来的积蓄,对于他们来说,积累下来的财富是未来生活的保障。中老年人在退休前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是如何将这笔钱进行打理是大部分中老年人的痛点。
其次是退休金,根据2017年《中国老年消费习惯白皮书》的调查,中国88%的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险。红杉2019年调研数据显示,退休金月入5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占61%。
根据我们用户调研的数据显示,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老年退休后月收入在8000以下的比例最高。
最后是理财收入,目前大多数中老年人的理财观念比较保守,除收益外,本金安全依然是他们购买理财产品最关注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首选是定期存款,对于如何投资,投资什么,很多老人基本上一头雾水,也不敢拿自己多年的积蓄开玩笑。
根据我们对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老年群体进行线下调研结果中发现,目前理财和资产配置方面仍偏好稳健型金融产品(以定期储蓄和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
但是随着老人相关素质的逐渐提升,相比二三线城市已经呈现出多样性,对风险接受度(在炒股票、炒房产、炒外币等方面)较其他城市高。
1.2 按年龄阶段区分,他们需要什么?
我们根据各生命周期的资产状况、消费特点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来归纳其资产管理的需求:
青年阶段的客户群其本身的积蓄较少,生活压力小偏向储蓄,高风险投资和住房贷款的金融产品;
中年阶段的客户群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但是家庭负担偏重倾向于稳健投资,会拨一小部分资金投保或者高收益投资;
50-70岁的活力老年群体在这个阶段处于退休/马上退休的状态,其收入主要是退休金及养老保险金,倾向于医疗保险、相关养老计划的金融产品;
70以上高龄老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占比逐渐上升,风险为零或者较小和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工具,理财资金的流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虽然有一定积蓄,但是收入在逐渐减少,以及医疗方面的高额开支逐渐增加,当前大部分老年人对于养老方面的金融服务及产品的需求较为迫切。
1.3 不同资产的群体,他们需要什么?
根据Ageclub对一线新老人调研可以看出,100%受访者退休后都有稳定的现金流收入,86%新老人会进行投资。
受访的老年群体中,资产水平在10万以下的老人,既要支付自己的日常开销、又要主动补贴子女晚辈,几乎未购买养老产品;资产水平在100万-1000万的群体,在旅游、体检和保健品、文化娱乐类产品消费较多;资产1000万以上的群体则偏好养老地产。
不同资产状况的老人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各有不同:
基本收入水平的老人一般会选择存款以及稳健型理财来保持资产的稳定性;
中等收入水平的老人基本上可以满足其日常开支,因为他们在文娱消费方面的消费逐渐增加,也有一部分的闲钱,对于他们来说,在存款以及稳健型理财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对于高等收入水平的老人,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消费以及支撑其进行各种投资,对于他们来说,选择私人银行业务、家庭信托是比较轻松且保证收益的选择。
二、目前国内银行养老服务及产品的设计仍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家庭收入及消费情况逐渐稳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金融需求会逐步发酵,中老年群体有一定的积蓄进行资产投资管理,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生力军。
在此情况下,不少银行发力养老金融,针对中老年客户不断推出金融产品及服务。
我们对国内上市银行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以及相关服务进行汇总分析,将这些产品、服务按照银行推出时间以及满足客户对财产管理的需求程度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2.1 老年金融产品
养老金融的概念逐渐走热后,各家银行借势纷纷发行养老理财产品,我们将银行为老年客户提供的专属业务进行整理分级。
2.2 养老金代发
养老金是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银行都有养老金代发的业务。
代发养老金可以增加支行的有效客户数,银行作为代理企业向个人发放工资、养老金等。银行依据企业提供的信息通过专门开发的工资代发交易发放至每位劳动者、退休人员的银行账户上。
老年人比较喜欢小礼品,在通过代发养老金的基础上用类似米、油等生活用品作为赠品来刺激老年客户来存款。
2.3 老年专用借记卡
不仅如此,部分银行为中老年客户量身定制专属借记卡,通过银行卡的发放,为老年人的金融投资和生活消费方面给予专属优惠。
例如,广发银行面向50岁以上中老年客户推出“自在卡”,包含专属理财、支付结算、增值服务、商超优惠等服务;中信银行也推出了“幸福年华卡”,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切身需求和投资理财特点,发行金卡和白金卡…
银行卡的细分出现较早,但是老年群体由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传统的消费使用现金观念降低了银行卡的在这类人群中使用意义。
现在推出的老年专用卡与最初免手续费、短信提醒、免工本费等基础银行卡功能稍有区别,在此基础上添加中老年生活相关的娱乐消费、医疗保健等内容。
2.4 老年专属理财产品
在银行卡的基础上各大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其理财产品平台优势,推出专为满足老年人投资需求而设计的理财产品。
这类理财产品一般是中低级风险,利率高于普通的定期存款,并且多采用分段计息,随时可以进行产品的申购和赎回,满足了老年人对于资金的增值与流动性的需求。
例如,民生银行推出起购点为五万元“定活宝”,年化收益率高于五年定期存款利率;浦发银行推出“安享赢”满足老年人偏好安全储蓄的理财观念;中国银行为老年客户推出安心存款,半年或一年期收益率在4%...
除了单一型产品外,也有部分银行对老年客户的金融需求进行进一步细分,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设计了不同种类风险回报的理财产品套餐。
例如上海银行推出理财套餐分为承担的风险大收益多的“华彩人生”;投资偏向于保守的“无忧人生”;风险适中,收益相较于较高的“颐养人生”和“安逸人生”。
2.5 老年信用卡/贷款
大多数老年人缺乏稳定收入,面临健康风险,还款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大部分银行出于对不良债务风险的顾虑,一般限制申请人年龄加还款年限在65周岁内。
2015年恒丰银行就修订了零售信贷业务管理规程,将借款人年龄上限定为70周岁;随之工行也将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最高年龄延长到70周岁,借款人年龄与贷款期限之和不超过75年。
除了开放贷款外,部分银行也开放了老年专属信用卡,例如中信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申请人年龄提升至70岁的老年专属信用卡“如意卡”。
信用卡消费、透支、交易等带来的业务,并不是中信银行发力“银发族”的全部原因,而是筹谋以信用卡为桥梁,抢占包括养老、理财、健康、财富传承等在内的整个老年金融市场。
2.6 个性化资产及生活管理
根据建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2019》报告中显示,私人银行高净值人士的首要理财目标已向财富的安全和保值转变,50岁是理财目标转变的分水岭。
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除了财富升值外,最看重的私人服务是高端医疗和高端养老,并且高端养老方面的需求相较于以前增长最快。
针对高净值中老年人群,建行也为其推出了养老规划服务 “幸福晚年”,其服务项目除了私人医生、贵宾体验、贵宾就医等常规私人银行贵宾服务外,也是我们查找的资料中将养老规划服务列入私人银行主要服务项目的银行。
该项服务会基于客户养老需求目标和当前财务状况,根据客户提供的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以及未来现金流等情况,预测客户养老金供给,为其提供投资规划与咨询、各类保险规划与咨询以及财富传承与咨询。
除了财富管理服务及顾问咨询服务外,还会为客户提供医疗健康、居家护理、社会交往等专享增值服务。
中信银行在50岁以上老年客户的占比不足13%,但对于管理资产、储蓄存款、贵宾客户、私人银行业务的贡献占比均超50%。
其私人银行老年客户的相关业务主要有 “传承”和“俱乐部”两大特点,中信银行依托中信集团强大品牌和综合实力,整合集团内外部优质资源,为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专业性、综合性家族信托解决方案及配套服务。
并且会为私人银行客户打造了投资者、健康养生、未来领袖、悦动人生、旅行家五大俱乐部,从金融和非金融两个维度,通过专家咨询、增值服务和市场活动,为私人银行客户搭建差异化服务平台。
其中健康养生俱乐部除提供全面的高端医疗服务外,延展开拓健身、运动、保养等健康产业上下游服务,覆盖健康、亚健康、疾病、手术等各种状态。亮点服务包括全球体检就医通道、以及业内首家专家一对一常态化咨询诊疗,为客户提供周期性专家诊疗服务。
还有旅行家俱乐部会结合高端客户对旅行的关注,整合旅行资源,打造亲近自然和独特个性的各项休闲活动与服务。同时,将摄影主题与旅行相结合,打造"中信银行爱摄影联盟",并举办相关摄影展及摄影大赛。
2.7 老年客户附加服务
除了设置相关金融产品外,各银行对老年客户的理财场景进行适老化升级,从老年客户熟悉并喜爱的线下场景往线上延伸,最后将线上线下进行结合,形成服务闭环,方便老年客户。
2.8 线下服务优化
大部分中老年人会去银行网点办理相关业务,我们从各方面资料了解到,基本上每个银行都会为老年改善硬件配套上的缺陷,比如设置无障碍坡道、护手扶栏、老花镜等设施,也会配备银发专属座椅,并为特殊客户开设绿色服务通道。
还会安排专门人员为因身体状况不能亲临柜台办理业务的特殊客户提供“上门”金融服务。
2.9 组织线下活动
除了改善老年用户业务办理体验外,银行也会针对中老年金融知识上的需求举办各种线下活动。
各银行会针对中老年客户理财知识匮乏这一痛点,会在网点、社区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养老理财、防止金融诈骗、线上理财工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也会和老年大学、社区街道和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人聚集的场所机构进行合作,举办老年人感兴趣的活动吸引老年人的目光,手把手教导老人使用线上金融工具,将老年群体的产品进行现场推销,主动争取老年人金融市场。
湖南本土上市银行长沙银行也一直在寻求老年金融服务的突破口,联手快乐老人报社举办交流活动,弄清楚老年人对产品及服务的真正需求,以开发符合老年人根本利益的金融产品。
并且将联合开启“冬季文艺联赛”活动,为快乐老人大学线下老年学员打造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使长沙银行的各项业务与服务深入中老年群体,帮助中老年人树立健康的理财观念。
除了为老年人提供金融及线上工具的学习外,也会注重老年客户的精神需求。例如举办健康养生讲座、广场舞大赛、书画欣赏、运动比赛等专题活动,从而增强银行与老年客户之间的粘性。
从2017年开始,交通银行便利用遍布在全国的3000多个分支行网点,开展了第一届“沃德杯”广场舞大赛,用“广场舞”这种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百姓学会快乐地享受养老生活。
各社区网点也会围绕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定期提供体检、理疗、名医问诊等服务,为老年市民的健康提供保障。
例如交行云南省分行还每年不定期举办中医名家养生体验活动。邀请全国知名养生专家团队为中老年客户开展健康养生讲座以及体验活动,现场把脉,为中老年人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也受到交行中老年客户的欢迎和关注。
2.10 打造老年客户专属网银
考虑到老年人可能身体机能下降腿脚不便,无法亲自前往线下的营业网点办理业务。现在越老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触网,掌握了一定的上网能力,并且新老人也逐渐喜欢线上便捷的服务。
为此部分银行搭建了线上营销渠道,对于老龄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销售提供了便捷通道。
同时考虑到办理业务等待时间过长,老年人可能体力不支,构建了预约系统,减少老年客户等待时间。
2019年工行面向老人客群全新推出幸福生活版手机银行,其集合生物识别、语音降低了老年人使用移动金融服务的门槛,并推出了“一键求助”的功能,方便老年人在手机银行使用过交互、大数据、智能分析等,设计研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业务流程。
光大手机银行今年推出“简爱版”手机银行,并可与正常版本自由切换,“简爱版”手机银行不仅对常用功能的页面进行调整与优化,例如放大字体、使用更加鲜明的配色,其常用功能主要包括:账户查询、转账汇款、阳光理财和缴费充值。
各银行还可以收集和挖掘特定群体的健康养生、医疗康复、生活服务、金融需求等信息,掌握用户数据,实现养老金融精确化服务。
2.11 国内老年金融存在哪些问题?
我们根据相关资料,对各种设置老年产品及服务的银行进行汇总,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银行的产品及服务仍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他们对于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并未进行细分、解读,能够为大部分群体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银行目前还比较少。
当前我国养老金融在创新发展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许多银行开发出的老年理财产品,这些养老理财产品无论是购买门槛、风险、收益等都与常规理财产品近似,仅在收益率上有略微上浮,宣传上更加强调保本收益性。并未完全体现养老金融的早规划、根据个人财产状况进行长期投资的核心理念;
很多社会公众没有养老金融概念,虽然我国居民储蓄率相对较高,但仍停留在储蓄存款、理财产品等较为单一的金融产品层次,尚未形成适合每个人、设计完善的资产管理生态;
虽然线上的金融服务平台为老龄化人群的金融服务带去了便利,但是这些渠道在老年人当中仍然需要推广宣传的过程。
三、关于养老金融的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