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个对中国充满罪恶的国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对我中华的侵略。
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我东北全境,并炮制伪“满洲国。
随后,日本侵略者开始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
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华北特殊化”要求,于1935年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任命第29军军长宋哲元为委员长,专权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一切政务。
宋哲元曾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第29军大刀队发挥神威,经过激战,毙敌6000余人,战果卓著,震动全国。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随即在北平的北、东、南三面部署兵力。只有西面卢沟桥这一缺口,中华军民尚能与外界联系。
要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日本自然要侵占此战略要地。
1937年7月,驻扎在北平郊外西南部丰台的日本军队,频繁的进行演习,除了向中国守军和民众展示大日本皇军的强大外,还有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7月7日晚7时30分,日军和往常一样开始演习,不过在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
在遭到拒绝后,日本突然向驻扎在卢沟桥龙王庙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随后炮轰北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冯治安师何基沣旅吉星文团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卢沟桥事变之前,华北最高长官,国民革命军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为了躲避日本的纠缠,正在山东乐陵老家为死去的父亲修墓,一切军政事务都由驻军的冯治安和秦德纯处理。
事变爆发后,秦德纯当即令二十九军驻守团长吉文星奋起抵抗,并有“保卫领土是军人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人的荣誉,尺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等壮语。吉文星率部死打硬拼,给日军以痛击。
7月8日晨,秦德纯打电话到庐山,向正在牯岭开会的中国军政最高统帅蒋介石,报告事情经过和北平面临的局面。
蒋介石大惊,东北已沦丧,华北又特殊化,平津地区是中国北方抵抗日寇的最前沿堡垒,如果平津失守,整个华北将不可收拾。经过深思熟虑,蒋介石做了两件事。
一是采取外交手段向日本驻华大使抗议;二是向宋哲元、秦德纯等29军将领发出了“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已备事态扩大”的电令。蒋意图明显,北平不容有失。
此时,躲在山东老家的宋哲元在得知卢沟桥事变后,却没有立即回北平处理事务的打算。秦德纯只得火速派人到宋哲元老家请他回来,应付危局。
宋哲元却认为卢沟桥事变是局部问题,可商讨解决,然后下了一道“只许抵抗,不许出击”的命令,让秦德纯向前线传达,并表示自己将和日军谈判,力争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
7月9日,蒋介石迅速调兵遣将,决定对日采取积极军事反击,并警告宋哲元放弃固守、幼稚的幻想,速到保定指挥军事,并严令“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至谈判时,尤需防其奸狡之惯伎,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日军利用宋哲元和南京中央政府的矛盾,挑拨离间,使宋哲元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日本则一边打着幌子和宋哲元和谈,一边趁机在各个战区调集部队意图攻占平津。
蒋介石察觉到日本的阴谋,对宋哲元罔顾中央政府命令,顽固的寄希望于日军妥协求和的做法很不满,先后又下了两次电令,恩威并施对宋哲元指示道:“务望在此期间,从速构筑预定之国防工事,星夜赶筑,如限完成为要”。
南京国民政府几次电令宋哲元速到保定相机处理战事,但宋哲元置若罔闻,反而悄悄来到天津和38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密谋求和,并得到了张自忠的明确支持。
就在日本准备借卢沟桥事变,实现征服中国的“雄图大业”时,宋哲元还在做着“和谈”梦,并于12日中午对外发表“卢沟桥事变为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等言论。
蒋介石听到宋哲元的这番妄言后,大为不满,再次致电宋哲元,严明又义正言辞“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中正已决心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次胜败,全在兄与中央一致,无论和战,万勿单独进行。不给敌方各个击破之隙。请兄坚持到底,处处固守,时时严防。今日对倭之事,唯能团结内部,激励军心,绝对与中央一致,勿受敌欺则胜矣。”
宋哲元却不屑一顾,反而下令严禁29军和日军摩擦,并释放了双方交战中,俘虏的数十名日军官兵,谢绝国人对北平危难的募捐之举,以免让日军找到借口,妨碍他的“和平”大计。
7月16日,南京政府的外交谈判无效,“卢案”和平解决已无可能。蒋介石邀请全国各界人士在庐山,商讨“应战宣言”,并发表了不惜身家性命和日本血战到底的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
自认为“和谈”很好,解决已无问题的宋哲元在19日回到北平后,仍把蒋介石慷概激昂的陈词和一次次急促的电令置之脑后,并下令拆除北平的防御工事,放弃一切警戒,停止备战,拒绝蒋介石对他的支援等等措施,以和日军“求和”。
令宋哲元万万没想到的是,以“和谈”名义吸引着宋哲元的日本军队,已暗地里把援兵秘密的运到了北平,完成了围攻平津的战略部署,准备一举占领平津,继而北平,乃至整个中国。
蒋介石知道后,暴跳如雷,盛怒之下,只得再次致电秦德纯转宋哲元“敌军已决心攻占北平,思之危险万分。务必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勿为所算”,叮嘱宋哲元一定要守住平津。
7月24日,宋哲元终于发现了日本对他的“和谈”阴谋,开始全面抗战。7月25日,日军已完成军事部署,开始大规模攻击平津,29军奋起反击,敌我双方损失惨重。
7月26日,日军增员部队到达,中国守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蒋介石再次致电宋哲元,令其务必丢掉幻想,立即恢复一切城防戒备,死守勿失,决心大战,并拟亲至保定指挥战事。
天津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期把北平的29军部队撤出,宋哲元当即予以坚决拒绝,并退回通牒,终止谈判,明谕29军抗战。
27日日军进攻通县,又袭击高丽营、昌平、汤山、沙河等地,宋哲元发表守土抗敌的通电,表示“我守土有责,不得不正当防御”。
然而,因宋哲元的一度求和的战略思想,面对准备充足、武器精良的日军的轮番轰炸,北平守军难以抵挡,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及其所属3000余名官兵全体阵亡。
7月28日,宋哲元、秦德纯等北平高官仓皇南撤。
7月29日,北平沦陷。次日,天津沦陷。
7月30日,宋哲元向蒋介石发电报,表示自己对于事变处理不当,又没有作好应变的准备,以致平津不守,有负重托,向中央请罪,请求给予应得的处分。蒋介石却对他大加慰勉。
1938年,宋哲元重病在衡山休养,特别担心华北平津的罪责归咎问题,时常对人念叨:“华北的事究竟是谁的责任?是不是完全由我来负这个责任?”
后来,他找到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蒋介石给他写的一封亲笔信,意思是冀察的事由宋哲元全权处理,而由中央负担一切责任。他如获至宝地把这封信收藏在身边,为的是在危急时用它充当“护身符”。
在他病危时,还曾嘱咐家人要将此信编入他的传记,以便洗刷他对丧失华北的责任。
后记
一直不愿意写民国时期的文章,因为民国离现在实在太近,难免有些观点碰到逆鳞,惹来某方面的不快。前几天看到《南渡北归》和电影《七·七事变》有感,写的这篇文章。
本文并没有贬斥或者褒扬某个人的观点,仅对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宋哲元和张自忠虽然犯了小错,但是瑕不掩瑜,仍然是抗日英雄。(张自忠的内容没敢多写,萝卜怕被骂。)
另外,限于萝卜水平有限,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