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

[续上]

下面我们跟着从模型的第 (I) 层的「群体身份认同」这板块开始,正式展开 Dana-李世界观模型的讨论。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1张图片

尽管我们在上文已指出过「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其中国家民族的认同,仍是最根本的。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黄万盛指出,对此首先得要弄清楚,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2张图片

南京大学哲学系徐小跃老师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具体内涵,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3张图片

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老师则从另一角度阐述,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4张图片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

专长于法国文化史研究的法国教育部总监让-皮埃尔·里乌 (Jean-Pierre Rioux) 和巴黎政治学院教授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 (Jean-François Sirinelli) 得出的结论是

已故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里,对民族认同意识有这样的理解: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5张图片

波兰裔英籍社会心理学家泰菲 (Henri Tajfel,1919-1982) 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为民族认同,以及群体认同,提供了心理机制的解释。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6张图片

在大型的国际运动比赛中,不同民族间的「拥趸」,一般最能表现出这种社会认同。

*  *

以数年前一度颇为瞩目的「杀马特」为例,媒体评论兼公益观察员张天潘分析,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7张图片

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两位研究员王坤庆和邵会进一步指出「杀马特」的身份认同困境,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8张图片

我们认为,「杀马特」是身份认同危机引发的焦虑和社会兼心理疏离的结果。

*  *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9张图片

这也是我们力主临床心理学得要本土化的原因。

*  *

群体身份认同是二值的,既有其健康正当的一面,也有其破坏失当的另一面。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10张图片

群体身份认同固然可以所属成员带来种种有形的或无形的效益,但「埋堆」、「抱团」容易走上以「堆」、「团」为界的利益捍卫而走上歧途。

这是得要予以足够警惕和重视的。

*  *

我们认为,群体身份认同里的大传统(精英的、士或学者的) 与小传统 (一般普罗大众所属的),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11张图片

下面我们跟着讨论 Dana-李世界观模型第 (I) 层的「个体身份认同」。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12张图片

美国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社会心理学家 Hazel Rose Markus 和 俄勒冈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心理学家北山忍 (Shinobu Kitayama) 首倡「自我构念」 (self-construal) 的说法,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13张图片

以农民工为例。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赵德雷老师探讨了农民工是如何对自己身份进行界定的,

对自己身份进行界定的类同机制,同样困扰着中上阶层,只不过以另一种 (甚至多种) 形式展现。

对大多数的成年人来说,最常见的身份认同危机 (同一性危机) 源自现代社会的标准化,此危机,在攀比心理高涨的华人社会,显得特别严重。

1944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Frankfurter Schule) 的马克斯 · 霍克海默 (Max Horkheimer) 及狄奥多 · 阿多诺 (Theodor W. Adorno) 在《启蒙辩证法》(Dialektik der Aufklarung: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 一书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Kulturindustrie – Aufklärung als massenbetrug) 一章里,揭橥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北大新闻系的卢南峰引申说,

华东理工大学萧易忻老师指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老师在一篇论及德国社会学家兼哲学家格奥尔格 · 齐美尔 (Georg Simmel) 讨论「时尚」的文章中说,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14张图片

这些年来,一些先富起来的国人,为什么在世界各地的大都会疯狂地消费 ?

郑也夫老师引述挪威裔美国社会学兼经济学家托斯丹 · 邦德 ·凡勃伦 (Thorstein Bunde Veblen) 在《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一书中指出,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15张图片

这些疯狂消费行为产生了由以托斯丹 · 凡勃伦命名的所谓「凡勃伦效应」 (Veblen effect),名牌价格越高,越受这些有闲阶级欢迎,更能满足他们无止境的显摆 (虚荣) 心理,同时也满足了名牌制造商攫取巨额利润的欲望。

*  *

阿多诺总结了文化工业对形塑个体的身份认同,

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_第16张图片

最后,我们看看日常生活里个人身份认同一个简单的例子--「标记」(tag)。

密歇根大学的政治科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 ·  阿克塞尔罗德 (Robert Axelrod) 解释说,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章 导论 / 1.6.3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