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的一格

今日文质老师的话题是:写出自己信赖的文字最重要的秘密是什么?

黑暗中凭一己之力找寻方向

文质老师从个人成长的囧事说起,从大学时代到工作初期,难以想象,一个科班出身的高材生也曾跌落低谷,摔得鼻青脸肿,班主任曾经给予的评价居然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就这样在各种困扰中摸索前进,边走边看边思中找寻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一个更能实现个人美好存在的努力方向,从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到逐渐明白自己要什么,从一开始对自己各种怀疑的现状到逐渐让自己更挺拔的立足社会,从最初想成为编辑、诗人的理想到现在的教育写作,过程并不轻松,时间也不断流逝,要经得起现实生活与命运的不断考验,毕竟学成归来最早要解决是粮票而不是理想。这样的过程是历经生命觉醒、精神独立后的一种找寻,找到方向就像找到驱除黑暗、去除杂念的一盏灯,想在尘土里开出花来的第一步就是这吧。这是属于自己的出口,如老师现场所言“只要上路了就不怕远方”,“行走只要开始就不会结束”换言之也可以说“写作只要开始就不会结束”。

有些洞察力或敏感点只属于野生动物

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后,当然远远不够,你需要不断的关注观察当下的教育现状,在观察的同时,你还需要不断的反观自己观察的角度和立场是否是站在教育本质,带入的价值观正确吗?完善否?在观察的过程中,时代会考验你个人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和敏感点至关重要,而有些洞察力或敏感点只属于野生动物,不属于圈养动物。你想抓住的切入点,它的含金量或许需要反复思考琢磨半年甚至几年以上,这是一个人价值独立、生命自觉、安身立命最重要的基石 !

真正教育家的模样

真正的教育家,一定不是朝着功利直扑过去的那个,也一定不是踩准点获得一个荣誉后便“胜者通吃”的既得利益者,而是真正把自己生命放进去,把自己的身心完整的献给教育的人,而不是献给教育功利的人。正如选择脱下洋装换长衫的陶行知先生,教育家的格局与洞察力从何而来?在时代不断变化的洪流中,在各类浪潮的席卷中,选择回到自己的生命场、回到儿童的生命场、回到教育当下,如果没有和最底层的教师一起痛苦过,没有和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一起感同身受过,那怎么能为教育变革作出的伟大贡献呢?拿什么去为后辈带来源源不断的启迪,指明方向呢?

把勤写作为一种习惯去实现自醒

有了方向和洞察力,需要的就是勤奋了。勤分为多种:勤阅读、勤思考、勤记录、勤交流...如果生命如深井,唯有不断挖掘自己才能出甘泉!那么能带你到达彼岸的,勤奋是唯一之路,写吧,不停的去写,这不光是训练,而是用写的方式突破重重枷锁。通过写作找到自己,以此克服内心的恐惧。说到恐惧,文质老师有个观点“我们与恐惧共存”给我遇到的教育现象带来了新启发。

这次女儿随我听了半天的培训课,其中有个环节是各小组推荐人员上台,朗读小组成员的作品,同组的夏姐姐极具策划意识,建议由女儿上去朗读分享其中一位老师的文章,女儿第一反应是拒绝,我鼓励她,她强烈拒绝,甚至有些委屈的红了眼眶说“妈妈~我不想去~我真的不想去”我知道现在她内心是恐惧的,由恐惧带来的直接反应是抗拒,1事发突然,她不确定文章里的字都认识,害怕自己读不好。2虽然她经常是班级的领读员,但此时环境不同,全部是陌生老师,她是现场唯一的小朋友,内心顾虑重重。3从教室讲台上的朗读跨越到社会环境下的自信朗读需要时间,这是她这个阶段的成长空间。

我没再进行劝说,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的行为现象需要我反思:日常的陪伴中帮助她建立的自信还不够,面临新环境时大方尝试的勇气不够。课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不是问她“为什么当时不愿意上去朗读啊?”而是直接说“我知道你当时心里怎么想的,你看我说的对不对啊?你肯定想这又不是在班级,咦~全部都是老师,还有作家,太恐怖了,没读好咋办,我才不要去呢!”女儿笑着点头,我继续说“我还知道有个词叫练胆,就是借不同环境,把我们平时学习的本领用起来,有时候恐惧它像个小怪兽突然出现跟着你,但我们可以试试对挡在你前面的它,说小怪兽同学请你让一让,请站我后面来,实在不行站我旁边,反正别挡着我的路,我想去试试看,很多事尝试以后,你内心的感叹词会从“咦~太恐怖了”变为“哈~原来也没这么恐怖嘛”女儿笑了,我想任何事情都需要过程,回想自己小时候比她胆怯多了,跟父母去吃个酒席都会坚决拒绝,因为想起要面对一桌的我不熟悉的人实在恐惧。不知下次她会不会选择挑战内心,勇于尝试,但我知道建立自信与勇气还需要我和她一起努力,要做的功课还很多,毕竟女儿的成长和蜕变,有时可能是在和血液里的基因搏斗。

保持对阅读的饥渴感

人在写的时候,说的时候才会真的觉得书读得少,不仅如此,读书会让人产生一种向往、好奇,读书会让你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又在另一个精神的时空。不同时期喜欢阅读的书不同,但不要破坏学习阅读的情感,特别是对孩子而言,让儿童去阅读吧、让家庭一本本去读吧,就算有些文字不一定在当下能读懂读透,没关系,交给时间,耐心些,因为有些领悟、体会就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拿什么提高我们师者的专业素养?你一定有过想痛殴自己的时候吧,如果非要有个捷径,我想可能就是用读激发思,把思落到写,再用写逼迫自己去读,如此循环往复而已吧。老师说他会经常研究琢磨开场的第一句话,单就这个微小的点也是值得思考斟酌的,因为讲台上的释放者开头第一句话都是可以产生影响的,你的思想境界到哪,语言境界就在哪,在反复审视提炼中,获得的词语越多,获得的精神自由越大。

就积累而言要有勇气回到比较低的起点

找到真实的起点,从这里真实出发,耐心行走。审视、记录、阅读、思考、实践、体悟再审视、再记录、再阅读、再思考、再实践、再体悟...就像一块美玉的打磨,必须经过开采、切割、抛光、设计、雕刻再打磨的过程。就像哪怕是学习钉钉子,最伟大的师傅都不可能让你避免被锤子锤到手,帮助你的唯有练习,行走在路上,积累靠自己,你是唯一的实践者,无人取代!

从风格练习到活出一格

文章总会在淋漓尽致后见其精神!随着日渐增加的思考深度,要让你的文字站立起来!文章去掉轮廓后要有骨头!这就好比我们画画里的人物速写素描,线条画的看上去是外轮廓,但如果你对人体结构一无所知或不够扎实,那样的画给行家一看就是缺乏功力的,先不说神,连形都称不上合格。

再说“神”,眼神和心神,特别喜欢老师的这个表述,你的文章里一定带着一种眼神,一种你看世界的眼神,就像画画里讲究的角度,下笔之前你需要选取一个角度,这个选择能力与眼界有关与表达思想有关,因为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有着更广的人文关怀,也一定拥有建构更美世界的能力,而这个角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作品最后的呈现效果。还有,你的文章里是否带着你的心神,心神源自哪里?真诚、真实、真生活、真人,源自生命的觉醒力、洞察力。哪怕没有新颖的教育见解,但它源自个人真实的教育生活。正如文质老师所分享的“1997年6月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决定,要写一部碎片般的正在进行中的个人的“教育史”。我所信赖的永远是个人的“教育史”,细碎的,不连贯的,没有主题的、人性的经验,瞬间的被击中的状态,不断地自我书写。”多年积累后这个念头成就了那本《唇舌的授权》,我想这样的创作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成全吧!这也是老师说的“活成一个人,活出自己一格”的切身实践。不易,真心不易!但越不易却越需要坚持与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自己的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