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能及的神圣——读赵汀阳《精神的故乡》

赵汀阳《精神的故乡》一文比较长,用了七个小标题:

1.灵魂是一个游子

2.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3.梦并不虚幻

4.生命树上的果子

5.人所能及的神圣

6.谁是最智慧的人

7.成为你自己


人所能及的神圣——读赵汀阳《精神的故乡》_第1张图片

每个小标题下的文字都是一篇精炼的文章,读下来很是过瘾,这七个小标题或形象或引人思考,各部分自在独立,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七个部分以这样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呢?它们又是怎样相连的呢?

带着对作者文思的探讨,重读此文。在重读过程中,跟着作者追问:“人活一生,到底该选择怎样的生活?”“精神的故乡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值得追求?到底该怎样去追寻?”

于是得出了这样的逻辑链:人追求精神生活,人是有灵魂的,人的高贵就在于灵魂,高贵的灵魂比肉体生命更为可贵,不仅仅圣贤先哲有,普通人也有灵魂的高贵;有灵魂的人必然有梦想,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使世界无比美丽;一个怀揣这样梦想的人,必将会考虑到人的生命过程,人是向死而生的,梦想着赋予生命以超出有限肉体存在的意义,也就是灵魂的意义;那么,该如何面对肉体和灵魂?积极的人生,应该是带着肉体走向人所能及的神圣,心怀敬畏,有智慧,知道人具有人的一切弱点,同时又像神那样坦然处之;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而这就是人所追求的精神的故乡。

灵魂是什么?

灵魂就是承载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灵魂追求的是理想、是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艺术之类的精神价值。当我们看到美的形象,听到美的音乐,我们的灵魂为何会感动和陶醉?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在回乡的途中。

灵魂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当我们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说,人的生命如芦苇一样脆弱,一阵大风刮过,可能就会置生命于绝境,但是这个生命的伟大就在于“思想”,也就是灵魂生活。人的高贵就在于灵魂。阿基米德在罗马军人的剑下说:“不要踩坏我的图!”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图比他的肉体生命更宝贵;第欧根尼在亚历山大大帝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时,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亚历山大大帝的关怀比不上他在阳光下的沉思。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人的肉体受着欲望的折磨,最后的结局又必是死亡。人的生命过程是向死而生,因而,人所能及的神圣往往在于尽力摆脱兽性,是带着肉体走向神圣,这是人所能及的神圣。

现实生活中并不只是圣哲贤人有这样的灵魂生活,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动人的光彩。

乡村嘈杂的酒宴现场,欢声笑语,人声鼎沸,一个小男孩面对一桌客人还未到的美味佳肴,他面前是层叠的菜肴,而他捧着一本《夏洛的网》,看得出神,旁若无人。望着这个男孩安静的侧影,心中充满感动。满桌佳肴比不上他手中的书,书中的故事和思想。

杜甫草堂景区外的诗碑长廊,一位清扫工在一块诗碑前伫立,充满敬畏。这个专注的背影,激荡我的内心,我对自己说,哪怕年老哪怕卑微,有着追求的人生永远是最美好的岁月。

昨天看到一则消息:有一群跑者叫做“Trash Running China(顺手捡跑团),他们跑步,手里拿着竹夹拎着袋子,随时都会停下捡起地上的垃圾。这群跑者灿烂的笑容震撼人心。


人所能及的神圣——读赵汀阳《精神的故乡》_第2张图片

……

人所能及的神圣,并不高深莫测,人之所以会这样做,我想正是因为灵魂在起作用,灵魂喜欢真善美,灵魂总在寻找精神的故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所能及的神圣——读赵汀阳《精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