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镜子》:直击心灵,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我是一个机器人

只要输入程序我就会照做

曾经

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

我都会乖乖去做

风雨无阻

在他们眼中

我是个好机器人……

这是央视记录片《镜子》中一位18岁高三男孩的哭诉。

央视纪录片《镜子》:直击心灵,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_第1张图片


1

“我爱你,所以我才管你,换成别人你看我理不理他。”    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同时也被很多父母视为“圣经”庄严的执行着。

以爱的名义,我包办一切,你只管学习就好;

以爱的名义,无原则的满足孩子一切要求;

以爱的名义,将我的期望转嫁给你,孩子,我这都是为你好……

所以,这样的家庭最后你会看到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一批批父母为社会造就了一批批听话的机器人,当主人手上的遥控器丢失后,他们会站在原地瞪着你:“对不起,请输入指令……”

第二种是,当机器人程序混乱(拥有思想)无法有效完成指令时,你咬牙切齿愤怒地将所有程序彻底删除——无论好坏。

在我看来那些被送往“厂家”(训练营)修理的孩子在定义上是一样的。


我那么爱他,甚至愿意为他付出生命。

可你给出的爱,在孩子那里获得的感受是什么呢?

2

在游乐园沙池场,一位小女孩说:“妈妈你看,是谁弄坏了这个玩具?”

妈妈不耐烦的答:“ 你管它谁弄坏的,就算说了名字你认识吗? ”  孩子怏怏然闭嘴。

孩子真的是关心谁把玩具弄坏了吗?不是的,那他是关心什么呢?

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玩具就是用来玩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因为他想从妈妈这里看到玩具坏了你是什么样的态度。

再看一个故事:

新闻报道:“某某市,一位3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公共厕所被父母遗弃。” 母亲借上厕所的理由,让孩子独自一人坐在长椅上等待。小女孩等了很久不见妈妈出来,哇哇大哭声引来民警询问,之后进入厕所寻找人,可让民警诧异的是里面空无一人,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趁小女孩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七岁的小男孩看到这个新闻问爸爸:“爸爸,世界上有多少被遗弃的小孩子?爸爸妈妈不要的孩子是不是都送到孤儿院去了?” 爸爸很高兴自己的孩子关心这些话题,于是迅速查资料认真解答孩子的问题,但孩子始终不满意答案。那么他小小的心理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七岁男孩真正关心的是自己会被父母抛弃吗?我们可以告诉他:“无论疾病还是贫穷,爸爸妈妈永远不会像其他父母那样抛弃你,你如果感到担心,随时可以过来找我。”

心理学说:“当孩子说起或许诺询问一件事情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

父母你愿意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吗,还是无所谓呢?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必定有一对“问题”父母有一个“问题”家庭。

就像泽清说的那样:“家长课堂比学生(训练)更重要,其实我一开始就经常和他们说‘实际上要待81天的是他们,而我只需要待6天’。”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父母不要只是一味盯着孩子施肥、修剪,还应该努力让自己绽放。

3

家明的父亲说:“ 学习是唯一的出路,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就丧失了,他还有学习知识的机会吗?”

小编想说,人生真的只有一条路吗?

我最痛恨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场比赛,硬要说是一场比赛的话,也是一场和自己赛跑的马拉松,拼的应该是耐力,而非起跑。

这句话绑架了那么多父母,他们自我安慰的掏钱祸害孩子的课余时间,中国的大部分孩子,从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每次家长们互相之间攀比孩子、讨论评价孩子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女儿离开,去看花看草,玩很弱智的追跑游戏。

我的孩子不会背那么多古诗,也不会表演跳舞,更不会英语儿歌。她只知道看到井盖要绕行,车子来了要靠边,等车先行;她只知道见到保洁阿姨、保安叔叔,爷爷奶奶要问候:你好;她只知道,有些行为很危险一定不可以去尝试。

而目前,我也只想她学会如何生存,如何成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保护好自己。

央视纪录片《镜子》:直击心灵,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_第2张图片


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就像所有的植物不会生存在同一片森林里一样。

一片森林里有上百种鸟类,有上千种花草,它们都各自有一块天地生存。世界这么大,每个孩子也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生活空间。家长何必那么焦虑、威逼利诱的非要孩子走特定的通往成功的路呢?

如果说,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

如果说,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它是成长的路;

如果说,人生真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必是通往坟墓得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央视纪录片《镜子》:直击心灵,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