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反复想过“假若只能活三天了,我会利用这生命的最后三天做些什么”这一问题后,用自己的感悟去面对“假若来访者只给我一次机会,我该提供怎样的帮助、如何帮助”这一问题的。
一次心理咨询需要多长时间?这是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教科书(2012年版,第83页)给出的答案是:“每次咨询的时间应在60分钟左右。时间过短可能缺少容量,过长则可能导致咨询效果不会提高,反而下降。在时间安排上不是绝对的,有时也可灵活掌握。对某一具体求助者的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应视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创伤治疗可能90分钟左右,而家庭治疗可能90-120分钟左右。”
这个回答显然过于笼统。每当有人问起,我都会具体地说:“50分钟左右!”
前几年,听我这么一说就没人再追问了,但近几年有些变化,真的有人会问:“为什么是50分钟啊?”
一般我会说“这是我们规定的”,而如果对方穷追不舍再问诸如“为什么非要如此规定”之类,我就会判定这是种症状性行为,自然以灵活的方式且采用技术性的回答。当然,我自己的学生除外,每当他们提出这类“为什么”的问题,我会十分欣慰,也会引导着他们去探索或检索——因为针对“心理咨询的时间为什么要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已经有无数前辈和同侪探讨过了。
对我而言,所谓一次性心理咨询(SST),就是要利用设置确定的大约50分钟的时间,协助求助者解决其心理问题——无论求助者是否再次登门而给我第二次机会,我都得将其视为不能选择的唯一!
在SST中,我时间观念的强烈程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访谈的15分钟时间内必须确定本次咨询的目标。
我坚信这位来访者既然在众多的咨询师中选择了我而不是别人,定然对我是信任的,因此开口问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我能帮您什么?”
通过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方式——比如回答与否、如何回答,以及所伴随的行为表现,我就能大体判断出他是不是我的求助者——如果只是位来访者,就努力将其转变,而如果在15分钟之内不能将其转变成为求助者,我便认定他不适合于SST而改用其它的咨询方法。
当然,如果他是位求助者,我会再判断其需要我协助解决的是否是心理问题。如果是,且评估后符合咨询目标的七要素,有效的咨询目标便可以商定了。
二是在咨询至45分钟左右时,我会提醒求助者很快就到时间了。
咨询过程中,无论多么投入,差不多到设置的时间点时,咨询师的“生物钟”都会自动地给予提醒——除非被催眠或被求助者带着走得太远了!当我的“生物钟”告诉我该结束时,我会在离设置大约还剩5分钟时予以中断并提醒求助者:“我们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想把我们的这次会谈的内容总结一下。”请注意,当我采用SST后,经常用陈述句,而不再像以前那样问:“您还有什么要跟我讲的?”我知道,必须先打上一个句号,然后才能给求助者布置家庭作业。
曾有学生问我这种“强烈的时间观念”是怎么练(炼)成的,我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去读海伦·凯勒,然后再去思考:假若您在三天之后失明,您会在这有限的三天之内去看什么?
我是在反复想过“假若只能活三天了,我会利用这生命的最后三天做些什么”这一问题后,用自己的感悟去面对“假若来访者只给我一次机会,我该提供怎样的帮助、如何帮助”这一问题的。
我知道求助者所需要的不是我迫于时间压力的回答,而是我从容不迫的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