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婆心,不如讲一个好故事—《故事思维》书评

我们喜欢摆事实,讲道理,理逻辑,谈分析,用客观与人对话沟通,偏偏有个人告诉我们:现实从来不客观。

《故事思维》是美国人安妮特西蒙斯所著。本书开启了讲故事引领沟通的先河。作者认为沟通顺畅的基调是双方站在同样的立场,彼此认同,彼此尊重。

情感基调

与人交流沟通,不论是说服对方,还是传达理念,亦或协商解决问题,最终目标是达成共识。要想让对方认同你的观点,首先要认同你这个人。这个认同,就是情感上的接纳。

情感上接纳,需要做很多利他的事情,对于初次接触的人,不容易实现,那么怎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在情感上接受你,觉得你是站在自己这边的呢?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好故事。比如给初次打交道的客户,讲述自己服务客户的故事,为了客户,如何竭尽全力提供服务,如何站在客户的角度,提示对方不要轻易更换供应商。客户马上就能够明白,你不是那种目光短浅、只为眼前利益服务的人。彼此的好感度当然随之提升。

现实永远是主观的

我们当然知道,事实是客观的,但现实从来不客观?为什么?人们从来只会认同自己的感受。

他们会想,你说的都对,事实确实如此,但是那又怎样?我不喜欢你就不愿意接受你的观点,这就是现实。甚至有人为了让现实显得客观,他会在潜意识里找到合理的理由解释。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先入为主,在看到某个现象时,已经植入了自己的判断。

电影《芳华》中,刘峰扮演的是正面形象。他向自己喜欢的丁丁表白,对方并无反对,观众会认为,丁丁喜欢刘峰。当两人抱在一起,被人看见时,丁丁故意告诉别人,自己是被迫的。这时别人看到的现象就是,丁丁被耍流氓了。而当丁丁向舍友哭诉时,舍友们的感觉是,丁丁不喜欢刘峰。

因此,现象不仅可以先入为主的植入,还可以被人引导。丁丁在主观上赢得了别人的同情,她就赢得了现象的主动权。


讲故事的几个要素

正因为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偏向情感的,所以我们选择可以打动人的故事来拉进距离,表达观点,可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达到这个效果?如何取材?如何讲述?

讲述“我是谁”的故事,告诉大家“我为什在这里”,“我有什么愿景”。这类型的故事有助于消除彼此的陌生和隔阂,降低讲述者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负面影响。在拉近说者与听者距离的同时,渗透自己的愿景,将“我”的愿景,变成“你”的愿景,最后将说者和听者拉拢在一起,形成“我们是一伙”的感觉。

比方说,演讲者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糗事,听众会想到自己,或是身边人一些类似的事情,从而生出对说者的亲切,在心理上慢慢接受对方的观点。


苦口婆心,不停的重复,最终结果只能是招人反感,而巧妙的讲述一个好故事,则会事半功倍。生活当中多留意好故事,多创造机会学习讲故事,不仅能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再创作能力,提高快速反应和思维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附:思维导图

苦口婆心,不如讲一个好故事—《故事思维》书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苦口婆心,不如讲一个好故事—《故事思维》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