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感同身受”背后的科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看电视的时候看到虐心的地方不停的流眼泪;读到一些文章、听到一些故事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又或者总喜欢模仿偶像的行为;而对于有一些的行为你却看不惯大加斥责。

你以为这是你的情绪感官的问题?或者像别人说的心思敏感、多愁善感,但有科学家告诉你,这一些都是科学的,是生物学的原因,你会不会大吃一惊。

读《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感同身受”背后的科学_第1张图片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一书就从神经学角度讲述这一生活常见的问题,并且升华到科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 “巴普洛夫的狗”背后的神经学原理以及解读人类认知与群体行为中的共情机制。

本书的形式很奇特,是由记者与科学家的对话组成。这可能让文章看起来有些割裂,但其实对话性的语言对于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呈现更直白,更易懂一些。

记者安东尼奥•尼奥利,《意大利共和国报》文化版主编。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作为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带领他的研究小组进行了三十多年研究,在20世纪末发现了猕猴额叶和顶叶皮质的镜像神经元。

贾科莫•里佐拉蒂的此项研究成果,认为人脑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细胞——镜像神经元,就是共情的来源,它让人生来就具备有一种机制,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能够对他人共情,也让人类学会复杂的模仿,进而发展处语言天赋。

所以你想知道为什么“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呢?在此书里都能从科学角度得到答案。

不要以为专业性文章就很难读,其实关于本书,你只要知道带着两个问题去读就可以了“镜像神经元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镜像神经元是什么?

日常的全身镜让我们看到的是外在的我们,但是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细胞却通过影响我们认识方式的改变、以及影响到我们的感知、行为和语言的变化情况。

镜像神经元位于大脑的前运动区和布洛卡区(语言活动的区域),负责处理人际交往等关系的外部刺激,有了镜像神经元,我们才能通过模仿开始自己的学习过程,这也就是人的学习、社交能力方面的“共情与模仿”。

镜像神经元和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但就像有些人的身体天生会有一些缺陷一样,有些人的镜像神经元细胞较好,那他在共情或者说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较强;但如果镜像神经元受损的时候,人们会缺乏共情与模仿的能力,这也是本书的作者贾科莫•里佐拉蒂由此探讨的镜像神经元的另一个方向“自闭症”的生物学原因。

所以当贾科莫•里佐拉蒂关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成果公布后,生物学家、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乃至于人类学都有了紧密的联系。

镜像神经元能做什么?

知道了“共情与模仿”的生物学原理都来源于镜像神经元细胞,那你就明白了一切与共情和模仿有关的感知、认知、行为等等,如“巴普洛夫的狗”、自闭症等行为都与此有关。

因此在如何治疗自闭症上面,我们又多了一个途径。

关于自闭症的治疗里佐拉蒂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认为应该在应该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即0-3岁进行发现治疗,最好一岁就能发现,进行基因干预,改变发育不全的神经基础,防进而阻止其转变为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自闭症。

除此外这项发现让我们对人类的意识、情绪状态有了科学上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解读个体与群体在某些行为中的共情机制形成的原因,对个人进行的社会学习能力进行指导。

当然《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这本书,收录的谈话内容不止涉及到专业的神经科学知识,贾科莫•里佐拉蒂还讲述了他为何进行这项研究,以及为了研究进行的各种多项、长达多年的实验研究,还涉及到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多角度、交叉的科学研究内容。

所以想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都幻想着成为另外一个人吗?或者想知道为什么有些文章、电视剧、电影看起来就是没有共鸣感吗?也许你会从本书里找到科学、专业的回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感同身受”背后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