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钱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好像还在上初中,也是像这样一个溽热的夏天,老爸很正式送给我这本《解放军文艺》特刊。于是,这本杂志就陪我度过了那年的暑假。一直认为,好的文艺作品,是可以使旁观者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即便你不是那个故事的亲历者。或许就是钱刚的《唐山大地震》对年少的我的巨大影响,当看到冯小刚拍摄同名电影的新闻时,就开始充满了期待。但是昨天,当王菲的《心经》唱完最后一句时,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一刹那,我感到了失望!非常失望!
 
从结构上看,整部影片按照四个时间节点,递推叙述。1976、1986、1997、2008,看似有个脉络清晰,但是,仔细看,故事叙述的背景始终游离于这四个时间点。除了76和78是明确的时间点,86、97让人看得莫名其妙,云里雾里。
 
从故事讲述上看。一直认为冯小刚是讲述故事的高手,曾经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集结号》、《非诚勿扰》,都是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平铺直叙中不失精彩。或许是唐山大地震,这样一个大题材,确实很难把握它的主题;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也太大了,冯导在驾驭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事看起来让人总是感觉在“跳跃”、“唐突”,很多情节交代的并不清楚。
有人说方言是影片的最大硬伤,元妮是唐山人,一口唐山腔,可以理解。丈夫大强东北口音中有点唐山味,嗯,可能是东北人,和媳妇在唐山定居。嗯?震后婆婆、小姑来唐山,婆婆说山东话,原来大强是山东济南人?那东北腔是怎么回事?别急。更乱的在后面,按理说小姑也应该是济南人,好的一开始说的还有点山东味,但是慢慢在转音,突然彻底变成了“河南话”。我晕!结论,来自五湖四海的一家人!
片中一直在强调,“解放军是我们的恩人”,但是在震后,解放军感人的救援场面并没有。其实,这也是我感到非常遗憾的地方。钱刚的《唐山大地震》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就是,解放军震后救人的场面。76年特定条件下,震后的唐山,交通全部瘫痪,怎么可能有这么的卡车奔赴灾区?很多部队都是跑步行军的。到了灾区,由于救人工具缺乏,很多战士都是用双手扒,在废墟里救人。非常感人的场面!很遗憾!电影并没有表现。
片尾汶川地震,一个特写,停摆的大钟,时间凝固在2点28分,而唐山大地震的3点42分呢?还有那个23秒?影片始终没有一个正面的描述。
另外,伟大领袖的逝世,到底对影片人物的描述有多大的帮助?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花精力去再现那个情节?不知道。看不懂!
片中的广告,这个一直是被外界诟病的硬伤。方达那句“中国人寿,踏实”,堪称整部影片最优秀的广告语,全场爆笑,无厘头极致。还有,方达带着媳妇陪元妮吃饭的一场戏,小河给元妮斟完酒后,还要特意转一下瓶子,为了把“剑南春”的商标冲着镜头。唉!小演员啊,教训啊,以后演广告更要自然点!
 
说个这么多的失望,其实片中还是有亮点的。比如,灾害场景的描写,七十年代街景的复原。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不是灾难片,所以,你不要试图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视觉的冲击。它也不是一部历史片,所以,你也不要试图看到历史的还原。它只是一部由唐山市政府投资的城市宣传片,你知道了唐山,认识了唐山人,可能就足够了。他们确实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