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责骂管教对我来说可望不可及,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的责骂管教对我来说可望不可及,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常常把自己的成长归功于“自觉”。

      作为一名留守儿童背景下长大的女孩子,从小我成绩优异,班级里考试总是数一数二,不打架不闹事,不搞对象不搞校园暴力,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同学眼中的学霸乖乖女,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

    我在村里读的小学,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又是班上的班长,这让我很有优越感。对了,小时候很流行巴结班长,所以我收获了一大堆友谊,每次同学买辣条一毛钱两根要分我一根,橡皮也要分我一半。现在想来,哦!原来小学生就知道何为势力,原来他们靠近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的权利,我的天好忧伤。

     印象中好像很少到村外去。讲下我爸爸妈妈吧,毕竟他们生了我。他们的婚姻典型的媒妁之言,那个年代也是正常的。不过结婚后各种不合,打架吵架家常便饭。打架的时候互抓头发,那时我很小,觉得很有趣。长大后有一天我爸爸问我他们打架时我为什么不去叫邻居,我觉得很搞笑。后来他们终于离婚了,大概在我三岁时吧,记不太清了。离婚后我爸到同市的另一个镇上结了婚生了我现在的弟弟,我妈嫁了个市区的,也生了个可爱的男孩子。我和我妹妹就被顺理成章牵到我爷爷奶奶那儿养了起来。虽然他们离婚,但也还好,和我在同一个市,隔着几个镇而已,可是算起来他们一年也就回来个三五趟吧。我小时候一直以为他们离我地球那么远。那时候去镇上玩一圈觉得是进城了。在我印象中镇上就是个最高大上的地方,我渴望去那里。终于有一天,听说村里的小学倒闭了,所有同学都转到了镇上读书,我开心的不行,就好像我爸每次让我和我妹去他那过两天的那种心情一样,激动的睡不着觉。

    现在想起来,倒是觉得 村里上学挺好的,大家在一起没什么距离感,毕竟大多数都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没人管着。镇上的孩子,说实在的,刚开始都不敢跟他们打招呼,觉得他们傲娇的很。虽然后来玩一起了但是还是有差距的,比如,每天中午镇上是孩子总是收到一瓶牛奶,那是父母给订的,比如开家长会时,他们来的大多数都是年轻的父母。我印象中家长会都是我自己参加,我爷爷来过一次,不过睡着了。

   后来我弟弟长大了,爸妈过节会带他来乡下玩。小孩子嘛,在一起拌嘴啊闹个矛盾那是常事。每次跟弟弟掐架,被骂的总是弟弟,哪怕是我的错。这种感受一点都不好。就好像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掐架,家长总是骂自己家的孩子,这是规则。我并不是不懂这种规则。所以每次弟弟被骂,我的心理阴影程度不比弟弟差。我希望在我做错事的时候有人管我,就是这么简单。

      作为一个孩子做错事情没人管没人骂,一次两次是侥幸,长久如此,只会深深的感觉到不被重视,被忽略。经常听到有一些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你这么不听话,我说你是为了你好,我为什么不说张三为什么不说李四,别人家的孩子我怎么不说?单单说你?”嗯,因为你是我生的呗。每次听到这种话都觉得特别羡慕。

      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我做错事的时候请管管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责骂管教对我来说可望不可及,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