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引发的教学思考

1930年,法军开始建造其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以法国战争部长、“一战”老兵安德烈.马奇诺命名。

整个工程历时超过10年,马奇诺防线可以说是中国万里长征的现代版:大量地到位、补给通道和为单个士兵以及大量炮兵准备的交叉火力阵地,构成了无法渗透的体系。可以说它是军事规划的奇迹,用来威慑性遏制来自东方的入侵者。

1940年,德国人冲向马奇诺防线,然后突然停下——他们上演了一次佯攻。同时,德国人的装甲师如利刃般插入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这些都是几乎没有抵抗力的中立小国。坦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德国人如虎添翼,他们闪电般攻入低地,从北部闪击法国,也就从侧面绕开了无法突破却也无法移动的马奇诺防线,而德国的空军则轻而易举地飞跃了马奇诺防线。 

今日,人们经常用马奇诺防线来比喻愚蠢的事情。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今日课堂教学之种种“马奇诺防线”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它们费时费力但却收效甚微。当前的课堂教学里到底有哪些‘马奇诺防线’呢?

【马奇诺防线之一】‘专宠’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可我们课堂里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科知识教得多”而“立德树人育得少”。在很多现行的课堂中,很多课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诚然,学科知识很重要。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里提到:“知识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育活动离不开知识。

没有了知识,教育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我们得挖掘知识里的育智价值、育德价值和育美价值,必须关注知识的精神意义。余文森教授也在书中指出;“强调知识的意义意味着我们要真正地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关注、关爱、关切贯穿和体现在知识教育的全过程中”。

语文课里的识文断字非常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认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也就是说,它是语文课所独有的,但也不能忽视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审美意识、文化素质的发展上有独特的内涵和意蕴。

数学课堂里的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也相当重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指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

英语课里的单词,句型和语法固然重要,但基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时教会孩子如何恰当使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更是重要。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里特别强调:“就知识教知识,就知识学知识,很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他们带得走的礼物。”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里,有一行字被书写在醒目的位置上:“只有无用的知识,才是最终有用的。”这和庄子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马奇诺防线之二】‘唐僧念经’模式的课堂教学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里提到,所谓的“学习” 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可在大部分现行的课堂里,一节40分钟的课堂,仍然是‘唐僧念经’式的课堂。老师们担心自己讲少了,没讲透,学生不会。可是知识是讲懂的吗?学习是老师的独角戏吗?《礼记.学记》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缺少交往的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

知识是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学科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发现的。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里提到:“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和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余文森教授还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听讲”为基础走向以“阅读”为基础,这是其一。

其二,从教师角度讲,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的知识。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还是教师教会的,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唐僧念经式的课堂,陶醉的只是唐僧,那些徒儿早已经腾云驾雾,不知云游到哪里去了。

【马奇诺防线之三】期末‘刷卷’模式的课堂教学

期末复习期间,课堂被开启期末复习刷卷模式。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一张卷子接一张卷子讲,苦口婆心、声嘶力竭地重复着本学科的所谓“重点”,可孩子们各种姿势坐在那里,任由自己的思维海阔天空地遨游。

老师们每天上完课都拖着步子,唉声叹气地回到办公室已经筋疲力尽,可是还得一张接着一张地批改试卷,孩子们也不轻松。他们一张卷子接一张卷子写,不停地抄抄抄,不停地算算算,不停的背背背,学生们在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他认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指出:“当今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状态。”为此,我们得改变复习课各种刷卷模式,基于学科本质,在复习课上结合本学科需要复习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知识点,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性的学习,一些合作完成的项目学习,通过各种竞赛活动等评价调动孩子们在复习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辅助于一些自主性复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收获,编辑整理自己的专属复习计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编辑的复习内容,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进度去完成复习计划,让学生在自主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快乐的,体会学习是一份责任,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自由,让他们自由学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早已经指出:“近代教学方法竟然没有还没有完全扼杀求知的好奇心,这真是一个奇迹;为了保护好奇心这株幼苗,除了鼓励以外,最需要的就是自由;没有自由,它必定会夭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中指出,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做出改变。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呼唤着新的教育形式,培养经济社会今日和明日所需要的能力。这意味着教育需要超越识字和算术,聚焦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公平正义、社会平等和全球团结,优质基础教育是在瞬息万变的复杂世界中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

我们目前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必须去改变。二战期间法国人修建的那条马奇诺防线,它虽然没有能够制止德国人的进攻,但它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战争。

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马奇诺防线’也正在催生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如教育学家马丁.布伯和保罗.弗莱雷鼓励人们采取对话方式来进行学习,我们需要采取整体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带着学生走向一条通往自我的道路。

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卡尔.罗杰斯所言,所有个体本身蕴含着一种自我指导生命的能力,既能令自己满意,又能对社会有益。在一种特殊的帮助关系中,我们给个体以发现自己内在的智慧和自信的自由,他们将会做出更加健康和更具建设性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奇诺防线引发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