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学习成绩平平的中等生和成绩下游的差等生?

原创: 杨别除 化龙乔民 


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总人数达2.4亿人之多,是日本总人口的二倍。

他们在校的成绩,一般分为三等:成绩上游的优等生,人们尊称为“学霸”;成绩平平的中等生,人们俗称为“中不遛”;成绩处在下游的差等生,人们戏称为“学渣”。

优等生的“学霸”,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乃至在社会上,都受到人们的热捧,到哪里,都受人尊重和欢迎,但这毕竟是少数,充其量也只能占到学生总数的两成左右。

人数众多的是中等生和差等生,合起来占到总人数的八成左右,接近两亿人之多。老师们的教学管理策略大多是抓两头,放中间。

中等生在学校一般不被老师待见,在家庭不被家长看好。而差等生待遇最差,在学校受歧视,在家里常受批评,有时甚至受责骂。

学习成绩有那么重要吗?重要是重要,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纵观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大多数人都要经历前两个阶段,即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只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有第三阶段。

学习成绩处于上游的“学霸”,只是在学习知识阶段,学习能力领先于中等生和差等生,他们有学习的天赋,记忆力强,讲究学习方法和技巧,擅长应试,因而学习成绩好。

而后者只是暂时在学习有钝根,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存在学习障碍,但只要坚持学习,一点一点地排除障碍,打通学习道路上的坦途,后者照样能学好,也能成为“学霸”,只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已。

中小学阶段总共12年,占人生的六分之一左右,它的成绩决定人未来的命运,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当代社会要求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坚持学习,学到一定程度,脑洞就会大开,中等生也会成为学霸,学渣也会成为中等生。

但是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没有善待中等生和差等生。他们的价值取向是现在的成绩决定将来的命运,也就是唯成绩论,成绩好,一切OK,有点一俊遮百丑的味道。这种观点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从长远来看,不一定正确。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起关键作用,教育部门对高中的考核,高考升学率是重要指标。同样对初中升高中考试,会考成绩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学生的考试成绩跟老师的业绩乃至个人收入是挂钩的,也跟学生本人就读的学校是挂钩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显得非常重要。

初高中生毕业后,大部分学子进入大学,有的读了职业学院,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步入人生的第二阶段:运用知识阶段,这一段时间较长,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占到人生的一半甚至更长。在这段时间有所作为,才能叫事业成功。

浙江杭州一名教师做过一个实验,对多名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对他们的成绩跟踪调查,经过初高中大学毕业,直到参加工作数年,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大都是在班上成绩位列第十至第二十名这个区间内,也就是说,成绩处于中游。

他们没有前几名的思想压力,也没后几名的自卑,他们有的是自信,虽然学习成绩不能名列前茅,但运用知识的能力强,适应环境,善于人际沟通,这类人更易成才。

像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学习成绩长期是C,相当于我国的60分左右,他当选总统后,曾揶揄道:成绩是C 的学生,也能当总统。

其实人只要坚持学习,哪怕自学也能成才,这样的例子很多,就以童话作家郑渊洁为例,他小学肄业,因跟老师关系处理不好,他回家自学,在父亲的指导下,多看多写,成为一代童话大王。

我小学阶段,成绩一般,数学成绩有个不及格的时候,但我没有气馁。到了初中,我有个梦想,想当作家,但当时我作文成绩平平,一直把梦想揣在怀里。

后来在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毕业后从事经济工作,但对梦想的追求一直没有放弃,闲暇之余,喜爱阅读,看了三四十年,才有了写的冲动,写了几十万字的小说和散文,2016年加入省作协,圆了我年少时代的作家梦。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读小学时,成绩很差,也是个“学渣”,后来受不了学校的管束,干脆休学在家自学,成为影响世界的发明家。

举了好几个例子,无非想说明中等生和差等生有着巨大的潜力。中等生就不用说了,差等生只要不丧失学习的信心,把学习上的障碍排除,他们就像深埋在地下的黄金,只要挖掘出来,肯定会金光闪闪光。

在此笔者呼吁教育主管部门改变对教师的考核办法,摒弃为成绩论,恳请广大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有关人士,要善待中等生,包容差等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他们树立起信心,只要坚持学习下去,将来肯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待学习成绩平平的中等生和成绩下游的差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