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证预言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K.Merton提出。

对于任何事情,人们都有自己的最初判断,不管对错与否,这都构成了内在的信念,这种信念进一步影响行为的发生,并不断为行为提供精神支持。

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机制,促发了那个最初判断——预言。

换句话说,预言不管正面还是负面,都带有强烈的信念力量。就算是完全错误的,在强烈信念之下,也将成为不折不扣的“真理”。这种强烈的信念有效影响人们的行为,导致预言向着你预想的方向行进,最终变成现实。

自证预言是通过预期强化行为,最终达到预期结果。

发展:

自证预言起源于Thomas theorem,他认为如果人们将一种情况定义为真实,那这种情况就会成为真实的后果。

Thomas指出,面对一种情况,人们首先对这个情况建立认知,并因人而异地赋予其意义,基于这些,人们接下来才采取行动。

因此,人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认知和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不是事物本身。

一旦人们说服自己事物具有特定的含义,不管这个含义到底对不对,结果都是遵照这个含义的指示采取行动。

案例:

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里,Merton设想了一个关于银行挤兑的案例。

案例虚构出一个由Cartwright Millingville掌管的国家银行,这个银行正规、守信,运行良好。像大多数银行一样,该银行仅有部分流动资金,大多数资产用于投资企业。

突然某一天,大量客户同时涌入银行——真正的原因不明。

顾客们彼此发现银行里有这么多人,都开始觉得反常,心有忧虑。

此时,一些关于银行濒临破产的谣言不胫而走。

更多客户信以为真,纷纷赶到银行要求提现。

银行中客户大量涌现,烦躁和忧虑不断升级。这反过来又从表象上印证了银行资不抵债、即将破产的谣言。

更多客户纷纷前来提现,形成恶性循环。

最初,银行并没有问题,但是谣言引起人们的焦躁不安和恐慌,人们做出应对银行破产的决策。银行超负荷,无法正常运行。

最终谣言变为现实,银行破产。

案例说明:对事件的预言会成为事件的一部分,影响着事件本身的发展走向。

Merton指出:自证预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界并不存在。

对哈雷彗星运行轨迹的预测并不会影响彗星的运行。而关于Millingville银行的破产谣言却影响到实际的结果。预言完美地得到自证。

Merton指出,打破自证预言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是重新定义做出错误预言假设所基于的原始条件。

案例中Millingville银行客户大量提现这一现象,被客户解读为银行不妙的预兆,接下来引起了一系列的正反馈作用链。如果这天恰好是圣诞节黑色星期五,大家忙着提现筹备节日礼物,或者如果将集中大量提现定义为偶然事件,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恐慌。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证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