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港口、没有城市、没有腹地,图们江出海口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吉林拥有沿海省份的身份,获得那无法落地的优惠政策。
文|何必
东北到底为什么萎靡?人们常认为是计划体制转型不及时。而之所以改革不及时,是因为东北主要的地区都是内陆,远离海洋,没有享受到 80 年代以来沿海开放的红利。
这就不难理解不少人对图们江出海口的热情。
吉林和黑龙江是内陆省,有丰富的工业农业资源,只要珲春通过图们江成为沿海城市,东北「第二个大连」指日可待,世界市场的春风也会吹化东北 —— 至少是吉林省 —— 的坚冰。
出海口的丧失源于沙俄的不平等条约,但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名义上得到承认的航道通行权,这个入海口显得如此唾手可得。
东北距离振兴似乎就只差一个出海口。但,真的这样吗?
人们之所以热衷讨论图们江出海口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这里的边界划分在历史上太过「憋屈」,今天看起来又是近在眼前。
图们江本是清朝与朝鲜的界河,江北为中国,以南为朝鲜。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趁火打劫,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仅凭两艘炮舰数百哥萨克,即划走黑龙江以北 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后又在《北京条约》确认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划归俄国,图们江出海口的归属这才成为问题。
为划定边界,中俄约定用俄文字母「阿(А)」至「乌(У)」共二十个界牌,标示自兴凯湖至图们江口的边界。根据约定的《自乌苏里江至海的边界地图》,最后一块「乌」字牌应在图们江入海处的江口东岸、日本海边。这意味着,中国仍保留图们江出海口北岸的狭长土地,而俄国本来是不能染指出海口的。
然而,负责此事的中方勘界大臣成琦临场犯了大烟瘾,跑到吉林城补充大烟,将立碑之事托付给俄方包办。俄方趁机单方面绘制交界图,1862 年沙俄交还给中国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中,原来规定二十块界牌只剩下八块,最后一块就是距离图们江口二十里的「土」字牌。
自此,中国丧失图们江出海口的领土主权。
此后,「土」字牌还一度被沙俄挪至离江口四十里的地方。直到 1880 年河北道员吴大澂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东北边务,与沙俄据理力争,才得以将一块石质「土」字界碑重新竖立在距离图们江口二十七华里处,并争取到了「图们江出海口应作为中俄两国公共出海口」的权利。
至此,中国重新获得了图们江出海口的自由航行权。
然而好景不长,1895 年,中国在《马关条约》中丧失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朝鲜逐渐被日本控制并最终被吞并。图们江南侧土地尽归日本。
四十多年后,1938 年 8 月,日军与苏军在「土」字碑以北张鼓峰争议地区爆发冲突,经过激战双方僵持,并决定重新勘界。
苏军趁机占领整个张鼓峰,并将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而日军将水流峰以南的图们江东岸划成军事禁区,迁出附近 140 多户中国居民,在江中设桩,不许中国居民出海。自此中国人沿图们江入海遂绝。
1949 年以后,社会主义阵营日益稳固,中苏朝三国鲜血浇灌的兄弟友谊超越了国界,边界谈判显得不合时宜。
朝鲜战争时期,苏联在图们江下游修建了一座木桥,用于将巴拉诺夫斯基-哈桑铁路与朝鲜铁路相连。1959 年,这座桥被重建为铁桥,即今天的朝俄友谊桥。这座桥的存在基本断绝了中型以上船舶出海的可能性。
1960 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边防军驱赶边界中国牧民,并策动中国公民出逃,由此拉开了此后长达三十年的中苏边境冲突。
于是,中国不得不面对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1964 年在中方建议下,第一次中苏边界谈判开始,但是随之而来的赫鲁晓夫下台和其后的「文革」打断了谈判。1969 年 3 月,昔日同志在「珍宝岛」兵戎相见。
1969 年 9 月胡志明去世,为了缓和中苏关系,柯西金借由吊唁机会,得以在北京首都机场与周恩来会面,两国开始了第二次边界谈判。
这次谈判断断续续谈了 7 年,1979 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中苏交流再次断绝。1986 年 7 月,新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愿意从阿富汗和蒙古撤军,中苏国界按照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于是次年 2 月,休会了 9 年的第二次中苏边界谈判重开。
这一谈,又是十三年。
在中苏关系解冻的同时,中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图们江出海口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此时的中国正重新融入现代国际经济秩序,边界谈判对于沿边省份的国内定位意义重大。1984 年,中国设立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对其放权让利,几年运行成果显著。
吉林省一旦争取到图们江出海口,就能将华丽转型为「沿海省份」,享受政策和发展红利。这就不难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吉林省冲在了争取图们江入海权的第一线。
早在 1984 年中央决定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时,吉林省政府即组织东北师大、省社科院的学者成立图们江出海口问题课题组,希冀能为吉林争取到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名额。1987 年,省政府趁中苏边界谈判重启,将《关于解决我图们江出海口问题的报告》提交中央,以期能被纳入谈判内容。
此后,吉林省政府积极推动珲春长岭子对苏边贸口岸,珲春撤县设市,建设珲春经济开发区。同时,苏联和朝鲜分别表示「不反对」中国船舶有权经图们江出海航行。万事俱备,只等通航。
1989 年 5 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趋于正常化。次年 3 月,吉林省政府即在驻京办召开图们江河口同行环境科学考察方案论证会,尝试以科考名义完成图们江出海试航。
1990 年 5 月,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复,图们江出海复航考察成功举行,中断 52 年的图们江出海得以恢复。考虑到「国际大环境和边境小气候」,国务院决定对于此次考察只发布简要消息,采集资料严格保密。
中央的谨慎并未打击吉林省的热情。开发未动,编制先行,吉林省在试航后设立「吉林省海洋办理办公室」、「吉林省图们江开发利用领导小组」,编写《图们江下游珲春地区综合开发规划大纲》,摆出一副「蓝水吉林」的架势,力争把珲春建设成吉林的「大连」,大踏步向沿海省份迈进。
1991 年,国家领导人视察吉林,对于图们江问题指示「少说多做」、「多提方案,进行论证」,鼓舞了省内热情,于是「为建设海港换、租、借苏方土地」、「图们江下游国际自由贸易区」、「图们江三角洲跨国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方案被提出来。
随着俄、蒙两国开始市场经济转型,中韩建交等一系列改变东北亚局势的事件,图们江出海口开发出现曙光。1992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起中、俄、蒙、朝、韩五国,提出「大图们倡议」,决定共同开发图们江口。
然而,俄、蒙两国转型道路多舛,在 1990 年代陷入经济衰退。韩国本身并不缺乏优良海港,中国此时在热闹地开发海南和浦东。因社会主义阵营解体陷入孤立的朝鲜怨恨在心,开启「苦难行军」,对图们江口开发无心无力。于是热闹的五国合作就变成吉林一省的独角戏,倡议始终停留在纸面上。
进入新世纪,经历过下岗潮的东北被提上振兴议程,三省紧密团结,让争取出海口的吉林不再孤单。2005 年,民盟全国政协常委、东北农大副校长梁荣欣再次提出建议,希望能和俄罗斯或朝鲜实现领土互换,用内陆多倍土地换取图们江直接出海口,用以建设港口。
此时中俄边界谈判已经结束,想要获得图们江出海口,中国就只能把目光投向朝鲜。然而邻居的「通往强盛大国之路」始终是图们江入海口开发的最大阻力。
2002 年,美国政府将朝鲜列入「支恐」名单,并指责朝鲜在巴基斯坦的帮助下秘密研发核武器。朝鲜不甘示弱,于 2006 年实施首次核试验。核武疑云之下,再也没人关注图们江。
直到 2008 年,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达成阶段性成果,朝鲜同意拆除宁边核设施,美国将朝鲜移出「支恐国家」名单,朝核问题坚冰初融。此后二代领袖四次访华,意图加强经济合作。
同年,大连创立集团获得罗先港第一码头 50 年租借权,并投资 30 亿美元建设罗先地区港口、铁路和发电厂。2010 年中国又提出《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设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同时朝鲜将罗先再度设立为特别市,以响应开发。
2012 年 2 月,中国获得罗先港另外四个码头的 50 年租借权,东北人梦寐以求的图们江出海口仿佛触手可及。
然而二代领袖的身体健康打破了东北人民的美好愿景。2013 年,刚刚接班的三代领袖就清洗了负责对华联络的姑父,重启核试验,图们开发计划再度搁浅。
为了不让前期经营白费,中国于 2014 年花 1.3 亿全资修建了新的中朝图门江大桥,力图打通图们地区的交通。2015 年邻国三代领袖稳定掌权后,又宣布「罗先特区规划」。
和前辈「新义州」一样,「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这些东北人民对其的畅想并没有出现,热闹一时的罗先新区不久也就重归沉寂。
但无论如何,东北人还是想着图们江的出海口。
图们开发计划的反复搁浅反而维持并强化了东北人的迷思:要是能有这么一个出海口,东北就能振兴了,至少吉林的日子就能好过了。
但是,东北真的缺乏海港吗?
中国近现代主动、被动的开放历史表明,单一的海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海港依托的城市,以及城市联系的经济腹地,三者共同成长才能取得区域开放的发展成果。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上海与天津。
在开埠之前,上海只是松江府下的一个小县城。开埠之后租界设立,现代城市建设得以展开,再加上江南密布的河网以及长江水道,上海才逐渐成长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并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港区反而不断迁移,从县城到外滩再到吴淞口,如今已经开拓到杭州湾的洋山岛。
天津开埠前同样也是一个小县城,在租界城市建设、海河水运和铁路的加持下,成长为华北第一大都市,广袤的华北平原乃至西北内陆和蒙古草原,都通过铁路和水运成为天津的腹地。同样,天津港区也经历了从三岔口到紫竹林再到大沽口的转移。
所以,只有出海的港口是不够的,还需要港口依托的现代都市和联系经济腹地的交通网络。
在这个意义上,东北并不缺合适的出海口。
地理上,条件最为优渥的当然是大连港,它是远东纬度最高的不冻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大连城市高度发展,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让整个东北平原都成为大连的经济腹地。即使大连与内地铁路里程过长,还有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等辅助港口分担货流。
相比而言,图们江口在自然条件和经贸条件上都不具备竞争力。
图们江下游航道水深较浅,大部分为 1.5 米至 3 米的航道,通行能力为 300 吨。虽然长远规划经过疏浚河道可以通行 2000 吨船只,但横亘在「土」字碑外的俄朝图们江大桥却成为最大障碍。
这座被朝鲜称为「友谊大桥」的桥梁专为朝鲜战争而建,曾是朝鲜重要的生命线。而当东北人拼搏「入海」,这座桥又成为一道枷锁 —— 桥高仅 7 米,4 个桥洞中只有 3 个能通航。这就让中国开发图们江口必须和俄、朝两个国家同时打交道,难度可想而知,多次改建动议也都无果而终。
当然这桥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连接了罗津港与海参崴,进而连通到中国东北的铁路网,它的运力、运费显然优于图们江。
珲春市仅为人口 25 万的小城,城区距离图们江口近 60 公里,且三面环山,对外交通要穿越崎岖的长白山脉才能抵达长春,运量有限。从任何方面来看这里都不具备成长为大港口、大城市的潜力。
近年来,图们江出海口的开发路线已经逐步转变为「借港出海」。
除了与朝鲜罗津港的诸多合作,2014 年 5 月,吉林省又与俄方签署协议,在临近图们江出海口的扎鲁比诺港新建 12-15 个码头,使其年吞吐能力达到 6000 万吨,将其打造成远东地区的自由港。
但时至今日,这些出海口也并未给吉林省的外贸带来多少起色,东北借由这个出海口运出去的也不过是粮食、木材、铜铁等初级产品,不要说东北,就连振兴珲春都遥遥无期。
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执迷于第二出海口?这恐怕仍是在东北停滞的背景下,见着稻草就想抓的无奈心理。
八、九十年代的图们江开发大饼,更多是出于吉林省对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政策的眼红。2000 年代之后,衰退势头逐渐不可阻挡,人们只能渴求、期待一切可能的新刺激点来改变命运。
一向相信国家能力的东北人民越来越坚信,国家政策给到了,外部环境好转了,经济自然发展。那些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不就是这样吗?
然而时至今日,没有港口、没有城市、没有腹地,图们江出海口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吉林拥有沿海省份的身份,获得那无法落地的优惠政策,在可见的未来也仍将这样如此。
点击徽章,进入大象公会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