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拆出了多少美好,又拆出了多少戾气?

或许你最关心的是村民们得到多少拆迁款,在这里,我只能告诉你一个答案:大胆的去想。


1

今天下班后打滴滴回家,司机是我家小区附近的村子里的。说是“村儿”,却不同于普通的穷乡僻壤,这是个典型的“城中村”。2016年整村拆迁后,村里人住进了安置房。当然,除了安置房,还有的人买了商品房。村子被拆了,乡村情结荡然无存,很多年轻的村民把新房租了出去,邻里关系也日渐淡漠。

“拆一套房能给多少钱?”这不仅是村民们曾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同样,也是外界所好奇的话题。司机说:房屋按面积给补偿,每一层的单价都不一样,除了安置房,还要折算一部分钱。我问:几百万到手应该没问题吧?司机笑而不语。我继续问:有没有不愿意拆的?司机:那肯定有,主要还是看给的钱到不到位。但现在不拆也没办法,ZF对按时拆迁户有奖励,奖的还不少。我问:奖多少?估计十几万没人答应吧?司机:十几万那算个钱?至少是上了百万了。我又问:那你们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除了买房,还会搞点别的投资吗?司机说:谁也不嫌钱多,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有的人投资了几套房子,有的就存银行了。像我这样的人也不少,把钱存起来,自己再挣点零花钱。不过大部分人是挥霍了,吃喝嫖赌样样干,钱花了,人也毁了。

2

半年前,隔壁老张还愁的给自己家姑娘找不到合适对象,让我帮忙给介绍。他家姑娘211大学毕业后,在保险公司做市场营销工作,干了两年多的时间,收入也算可以了。自己谈了几个对象,家里托亲戚朋友也介绍过几个,但基本因为家庭条件方面的原因而未果。后来,有人给他家姑娘介绍了一个城中村村长家儿子,两人没谈多久就结婚了。老张说:人有点“熊”,但那是对外的,主要是家里条件不错,别让我家姑娘跟着吃苦就行。老张还举了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现在市里的女孩不太好找男朋友,你看看咱们这栋楼上,好多家的姑娘大学毕业后嫁给了农村孩子,将来要一起买房、养孩子。比起这来,不如找个城中村的。不过,这城中村里的孩子打小学习上不占优势,我那女婿上了个三本学校,算是他们村里为数不多的本科生了。

3

城中村孕育了城市发展的雏形,而城市的发展同样也成就了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在城中村租房生活。每一个城中村,随着城市的发展变成了五脏俱全的市场体系。甚至,一些红灯区在城中村中屡禁不止。一位干GA的朋友说:很多到城市打工的人,为了生计而走上了这条路。我们管理上也有难度,一方面,即使抓了个人也难以找到组织性质的证据,所以只好是教育或者拘留几日就放了。可放了以后,她们为了生计,还会再犯。

确实如此,每次途径村口,都会碰到女子上前拉客。听朋友这样一说,屡禁不止却也觉得正常了。

4

城中村被拆迁后,一些文化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的赶集。这种活动由来已久,虽然村子被拆了,可总能找到一块新的地方,延续着与城市发展并不合时宜的传统。

对待城中村的一些“痞子”,用文明的方式显然不占优势。就拿我们小区附近被拆除的城中村来讲,每逢周日要有大集。有些小区的租客想在集市上做点买卖,又不想给那些“痞子”交所谓的份子钱,这必然行不通。甚至有年轻人跟“痞子”理论说:我亲口问得村委会,他们明明告我不收钱。然而,一番理论之后,可能货也被砸了。至于报警?报过一次以后就永远不再想拨那三个数字了。

村里的人并非都是坏人。可坏人也不止那一两个。每次在集会上,能看到好几波人收钱。有经验的生意人,多少给点打发了就过去了,无奈却也无招。

5

城中村的村民,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优越感。公交车上,偶尔听到大嗓门胡扯的哥们儿,地道的方言,一点不顾及其他乘客的感受。没错,这是拆二代。有一次在大街上碰到争执的一伙人,衣冠不整的胖汉子对着斯文的小伙子说“别跟我讲那么多道理,我就是个农民,以前我还在这儿种过菜,你啥也不用说……”,咄咄逼人,那小伙子根本插不上话。还有一次在医院门口,保安不让停车,司机下车后用本地话蛮狠的说:我今天就停这里了,我看看你能咋。

当然,也有一些给人感觉善良的人。朋友生孩子那会,和一个城中村的小媳妇在一间病房。除了那话多的婆婆给人感觉不太好之外,小媳妇热心的很。她对朋友说:还是你们好,我们这连个养老金都没有,老了以后都不知道怎么养活自己。不过,我觉得这样的担心完全没必要,存着的钱光利息也要比工薪族工资高了,还愁养老吗?

6

途径市郊的一个村子,村口立着整村拆迁的牌子,进村后看不到一个人,村民早已经搬走。

看到不远处的高楼,瞬间觉得脚下的这块土地,这个村庄,还有那些和村庄相关的记忆,都会越来越模糊。

为什么提到城中村,就会让人联想起“拆迁”“补偿款”“拆二代”等等?为何不能换一种思路:修复,保留一些符号,留住记忆,留住根迈,留住乡愁。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中村,拆出了多少美好,又拆出了多少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