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新媒体从业者又该何去何从?

(1)

2014年上半年,我在良品铺子做新媒体运营,那个时候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功能都还仅在内测,为了实现更多功能,我们靠回复关键字,弹出菜单栏,然后回复相应的数字,弹出用户选择的服务。

那时新媒体运营岗位也逐渐成为了诸多公司的标配,于是从2014年开始,不少大学开始设立了新媒体相关专业。

但到了2016年,圈内就喊出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已过,公众号的推文打开率从60%跌至5%,而在2017年图文的平均打开率更是跌至3%,进入2018年打开率继续下跌中。

如同最近这段时间区块链特别火,一些风云人物,各种割韭菜获得几个亿的收入,让人羡慕的时候,也让人思考凭啥这些人能这么赚钱。

而在两年前,其实人们也对自媒体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发一篇软文就有几十万的收入,一个公众号估值上亿,不知这是泡沫还是有着真实价值。

可在2018年,对于新媒体从业者而言,还是春天吗?一些新媒体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又该如何呢?

(2)

人们对于线上流量的追逐,核心是因为对比线下流量的获取,当时的线上流量价格便宜的多。

但从2016年底开始,线上线下流量价格已经开始持平,并且反转,于是流量获取方,转而到了线下。

而线上流量,目前分散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朗,各种直播、视频、短视频产品都在消耗用户的注意力,而微信文章的平均阅读量,持续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几年新媒体圈里,出现了一些头部大号,比如咪蒙,新世相等,如咪蒙是一家极致信奉内容的公司,从冷启动到千万粉丝的积累,纯粹依靠内容,没有任何外部的市场投放行为,可如今再想仅靠做好内容,就能复制成功,却已极为困难。

记得我自己公号在16年初的时候,一篇2万阅读量的文章可以带近1000个新增粉丝,而如今一篇百万阅读的文章,能带数千粉丝,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据了。

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咪蒙在2017年开始去推职场加薪课,进入知识付费领域;而新世相则大力推出了读书会,还在2018年初做了直播答题活动,蹭了一大波流量,这些无疑都象征着自媒体大号已开始转型。

在收益角度,广告作为目前新媒体行业的主要收入,根据新榜的数据,目前94%的广告费用都投入到了报价1万元以上的公众号,并且40%投入到了报价在10万元以上的头部账号,非头部账号的认可度已极具降低。

(3)

由于身处人力资源领域,虽然我有学生还未毕业,在咪蒙做实习生,一个月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但是整体的新媒体从业者薪资,这两年的变化,却颇为一般。

数据显示,91%的新媒体从业人员月收入都在万元以下,2016—2017新媒体岗位的平均薪资为7750元。

因此如上面提到的头部新媒体账号的转型,当下新媒体从业者的个人转型也已迫在眉睫。

最近我也正在招聘新媒体人员,而面试的时候,发现应届生与一年工作经验的人员能力上确有差异,但是一年经验的从业者,与两三年的工作经验的相比,则差别不大。

这就是我此前文章提到的,很多职场人所谓的多年工作经验,都是在重复第一年的工作的而已,新媒体就是如此,用心的从业人员,通过实习+一年工作锤炼,基本技能都能很好掌握,素质也已具备。

如果非要提些个人建议,在我看来,这个行业里的创业者,应该更加注重品牌调性,尤其是人格化,并适当采用新的形式如短视频,来传播优质内容,同时覆盖更多好的流量平台,如今日头条一系列产品。

同时,社交电商也是一个转型方向,我年前曾有写文谈到,而在年前得到已推出小程序开始切入这个方向。关于机遇与社交电商的一些思考

而新媒体从业者,则需要思考自己职业发展转型的方向,比如内容运营、产品运营、活动运营以及市场等方向,不要仅停留于新媒体的基本运营。

当然新媒体人员,仍然还是企业的标配,但2018年不同企业,希望新媒体带来的产出,或许就有不同的期待了。

最后引用乔布斯的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作者孙凌,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关注新媒体领域,每天一篇文章,分享所思所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三银四,新媒体从业者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