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由一篇新闻想到的

前两天在网上读到一篇关于美国小学Alt School的报道,很值得深思。Alt school或许对我们有点陌生式。它由Google+项目前负责人Max Ventilla创办,位于硅谷,是一家盈利组织。它面向学前班到8年级孩子(相当于我们初三年级),提供不同于学校的以儿童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这种个性化教学依托于在线软件。它的创新模式吸引了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Paypal创始人等硅谷传奇投资人。但是,最近这学校有麻烦了,原因在于公司决定关闭几家校区,转而将精力投入在为学校开发个性化教学软件上。这个行为招到了家长的强烈反感,他们中有人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是被当“小白鼠”利用了。

读完这篇报道,我觉得Alt School的决定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是必然的。

K12教育这个行业是有它的特殊性的。

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人应该如何培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古至今标准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其次,人的成长也是复杂的,家庭,社会都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

再次,教育是长期的工程,无法立即反馈。小学的教育影响可能要到成年后才能显示出它的巨大影响力,而在当下,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只能默默耕耘,不问收获。这两个因素决定你很难立刻对一项教育活动的成效评估,因为影响因素太多,时间太短。

最重要的是,教育具有自己本身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基础教育K12阶段,这个规律尤其明显。一个孩子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能融入社会的人,必须遵循它的规律,不是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这几个特点,决定了用商业的思维做教育是行不通的。一来教育效果难以评估,无法评估怎么知道你的产品或服务是满意的呢?二来,谁来评估?商业世界里,一切消费者说了算。可是,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消费者满意,不代表做好了教育。所以,真正做教育必须纯粹从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考虑,不能掺杂其它动机,做到长期投入,不能要求经济回报。

这个要求太高了。所以,我们讴歌赞美教师,将他们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社会上很多自称做教育行业的商业教育机构,其实并不是在做教育,而只是在做生意。做生意和做教育完全是两回事。作为商业公司,利润是生命线,没有利润不能存活。讲情怀可以,但一定要在利润指标尚有所体现。

这就是商业的局限,也是它的力量。利益,可以让人迸发强大的能动性,但只追求利益,又会带来灾难。所以,商业这把剑,用的好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促进社会进步,用的不好,就变成赚“昧心钱”,实际上会阻碍社会进步。如何善用商业这把剑为教育服务?这是需要仔细考量的。

做家长的生意?这是很多商业机构的选择。虽然很多家长是有教育智慧的,但是毕竟不是教育专家。但想让家长掏钱,就要让家长满意,而不是对孩子有利。最后,钱是挣到了,但是是否真的做到了教育,是说不清的。虽然利润颇丰,毕竟家长都舍得为孩子投资,但是对总体教育的提升很有限。

一边赚钱,一边做教育,二者兼得?这就是Alt School原本想做的事情。但如同前面所说,这是行不通的。Alt School是一家盈利组织,这根本决定它需要首先考虑盈利。尽管Alt School一开始确实探索出了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是一牵涉到盈利,就必须有所妥协,这种妥协必然会背离教育的初衷。所以,当不断需要加大投入,而无法评估回报的教育事业与明显需求更旺盛,利润更高的教育软件市场相冲突,选择后者才是明智的。

难道说有教育情怀就注定不能赚钱吗?绝对不是,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是正当的,只靠情怀是很难做成一件事的。Alt School恰好示范了一个商业公司践行教育情怀的途径,那就是为能够做教育的非盈利组织提供商业服务,比如向公立学校出售个性化学习软件,辅助学生学习。让科技为那些愿意做教育,懂教育的人服务。商业公司可以获取回报,而真正的教育组织也可以运用商业科技的力量,真正提升教育质量。

或许,Alt School后期发展壮大后,可以另外成立一个非盈利的基金组织,专门办学。另一方面,公司就专心做商业。要做教育就纯粹做教育,比如可汗学院。要赚钱就好好赚钱,在商言商。在创业公司起步阶段,两者都想做好确实太难了。可惜,毕竟Alt School已经探索出了初步的个性教育模式,却要就此搁浅了。但是,这仍然是好的开始。

行文至此,我冒出个想法,为什么中国不能有Alt School这样的企业,为中国的学校服务呢?确实也有很多企业走进校园,比如智慧校园,但更多的是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服务,比如更好的查成绩,批改试卷,但很少见到涉及教育本身的。我们的学校难道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吗?

不是的,学校也有其它更大的压力。我想起了自己孩子上幼儿园的经历。一开始我们就近选择了一家私人幼儿园,但很快发现这所幼儿园总在迎合家长,精力并不在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上,于是我们转到了一所较远的公办幼儿园。事实证明,在没有盈利的压力下,公办幼儿园确实更能从教育上为孩子考虑。但是,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呢。随着升学,择校的压力扑面而来,学校还能腾出多少精力为孩子的教育着想呢?这背后,是制度的指挥棒。

幼儿园恐怕是受制度所累最轻的了,所以华德福,蒙特梭利幼儿园很多,但是往上走,基本上就看不到这些纯粹的教育理念了,因为,升学的制度摆在那儿,所有人只能往一个模子里刻。这,才是让人忧心的。

我们需要探索更加多元的教育制度,而不是高考一个独木桥,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社会办学,让教育家无后顾之忧的践行教育理想,放开手脚,这时,商业和科技才能涌现出来,为教育服务。所幸的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这一天,也会更早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026-由一篇新闻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