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偏差升级认知的有效方法

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大意是9·11事件发生以后,从9·11早晨开始回溯,指向灾难的种种信号看起来似乎非常明显。

一份美国参议院的调查报告列出了这些被人忽视或误解的线索,总之发现很多可以确定的线索,串起来就会发现9·11的发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

1. CIA知道基地组织的爪牙已经潜入境内。

2. 一个FBI情报员给总部的一份备忘录是以这样的警告开始的:“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本·拉登可能会将学生送到美国参加民办航空院校的联合行动。”

可以肯定的是:FBI显然忽视了这些正确的预警,也未能把它和其他一些预见恐怖分子可能会使用飞机作为武器的报告联系在一起。

看到这里,你会是什么感觉?

“这些人是干什么吃的”、“这些该死的笨蛋!”你会想,“他们怎么就没把所有线索串联起来呢?”那么明显,但悲剧就那么发生了,到底为啥呢?

我们平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只有当事情发生之后,才会意识到一些问题,比方说跟人交流后,就会觉得“当时要是那么说就好了”;处理工作也会有“要是那么做可能会更好”;最痛悔的通常是曾经出现的某个机会要是能抓住就好了,9·11也是一样,虽然有精确的情报,但是,就事后看来十分清晰明了的事实而言,事前却没有那么清晰可辨情报机关充斥着大量的“噪音”——点滴有用信息的周围是堆积如山的无用信息。

这在认知心理学上叫做后见之明偏误(Hindsight Bias Paradigm),就是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那该怎么利用这个偏差来升级认知呢?

我们先看另外一个叫做结果效应(Outcome Effect)的偏差,是指一个人通常会通过事情的最大可能结果去衡量一个决定,而不是单纯地对决定做出的好坏来作为衡量标准,这显然是不一定正确的想法,那是因为决定者没有考虑到事件可能引发一系列因素可能会改变决定者对他们所做决定的态度,这样恰好受到结果偏差的影响。

它跟“事后诸葛亮”类似却不同,都是发生在决策评估中的一种偏差式判断,结果效应是决策结果与决策质量不存在实质性联系时,评估者仍根据结果信息评估决策质量,比方说一场激烈对抗的赛事,教练通常会更大概率的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临时修改既定战术。

这些都是认知上的偏差,并不一定是错误,它们都曾经或依然在大脑的运作中发挥着作用,我们了解学习知识只是尽可能的让自己更加理性、客观,进而可以在人生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从这两个认知偏差中可以发现,我们人类是习惯于立足于结果来归纳总结的,看到某个成功者的光环会试图总结自以为是的规律方法,某件事情的发生会理所当然的以为某种可以自洽的解释,可事实上,自洽只是自嗨,缺乏逻辑,更没有推理中最重要的一点:证据!

证据并不一定就是首先映入脑海的法庭上,律师需要直接证据来取信法官和陪审团那样,而更像是做数学推理,从A到B,中间必须的条件,你说某个人光辉的成绩有方法论是基于逻辑,那么请提供证据,某个人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有哪些言行举止、思维习惯是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的?

没有证据的结论,就只是臆想,并不可靠。

所以提升认知的有效方法就是不看结果找证据,把注意力放在搜证上,尤其是反常识的、出乎自已意料的、超出自己认知的证据,这样的刻意训练才能让加深思考,得出的结论会更严谨,认知系统才能升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用偏差升级认知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