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来宝国际:窑中贵族.

深圳市来宝国际:窑中贵族._第1张图片

                                                                                                        柴窑四方长颈瓶

柴窑的历史要从明代洪武年间曹昭《格古要论》上的记载说起:“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柴窑,是指五代后周皇帝柴荣时期定制烧造的天青釉瓷器,也是历史上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御窑。被尊为瓷器之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为了扩充战争实力,前后采取过禁佛措施,“三武一宗灭佛”中的一宗就是后周世宗,金铜造像和铜香炉等销毁为生产工具、钱、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金属用于战争物资后,柴荣决定烧造些精美的瓷器用于礼天,这很可能是柴窑创建的原因。非常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窑址和柴窑瓷器实物。也许柴窑的消失与“陈桥兵变”有关。赵匡胤为世宗柴荣所重用,柴荣死后,年幼的儿子继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皇位。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有销毁前朝遗存的习惯,而赵匡胤也有忘恩负义之愧,改朝换代后,销毁前朝痕迹,包括柴窑和柴窑瓷器一同销毁,不得使用,也不能著录,在有宋一代都没有文献资料记载,致使柴窑成为千古谜案。但是后来的人们却从未间断对柴窑的研究和探索。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根据柴窑瓷器的特点将其列为“五大名窑”之首,被人们尊称为“中国瓷皇”。 柴窑有“四如”特点:

一、青如天:即青瓷颜色中略带有天空中的蓝色。是“绿中带蓝”的基本色调,与传统青瓷的“艾绿色”“淡青色”“橄榄绿”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明如镜:是指釉质的光亮度。柴窑的釉质釉水必须有“滋润细媚”的质感,才有古人的“明如镜”之比喻。

三、薄如纸:是指小型器物如杯、盏、碟、盂之类的,器壁大多在1毫米左右,有的薄至0.5毫米,白色胎质细密坚韧,技术上才能拉坯极薄,且在近1300益的高温窑内不变形,器壁极薄可透光,古人用“薄如纸”来比喻。

四、声如磬:是指烧制窑温在1260益~1330益间,特指盏类的“薄壁”器,釉光明亮不开片,其声音才可敲击如“磬”,清脆悦耳悠长,似佛塔上的风铃。柴窑瓷器之贵重,古代即有“柴窑最贵,世不一见”“片瓦千金”之说,可谓价值连城。

深圳市来宝国际:窑中贵族._第2张图片

                                                                                                     薄瓷柴窑花瓶(蓝)

明代初期,洪武年间的曹昭所著《格古要论》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明代中期,王佐对曹昭的《格古要论》进行了增补,取名《新格古要论》,书中论述柴窑:“柴窑器,出北地郑州。”增加了具体地点。

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载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记载:“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明代谢肇浙的《五杂俎》记载:“柴窑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深圳市来宝国际:窑中贵族._第3张图片

                                                                                           宋代 柴窑绿地瓜棱双凤耳蒜头瓶

深圳市来宝国际:窑中贵族._第4张图片

                                                                                                           柴窑绿釉花觚

论述柴窑的文献资料有很多,除了上面列举的,明代还有: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谷应泰的《博物要览》,周履靖的《夷门广牍》,张谦德的《瓶花谱》,高谦的《遵生八笺》,文震亨的《长物志》,田之蘅的《留青日札》等等。清代和民国记载柴窑的文献也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记载收藏柴窑的文献也很多,这里举两例:一、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二、明代嘉靖时期权臣严嵩被罢官抄家,抄家的财产清单记载于《天水冰山录》,里面记载严嵩收藏的名窑:“哥、柴窑碎瓷杯、盘一十三个,内一个镶金边,哥窑碎瓷桃杯一只,柴窑碎瓷盆五个,柴窑碎瓷碗二个,哥窑碎瓷瓶二个,哥窑碎瓷笔筒一个,彩漆碎瓷壶一把”。这里的碎瓷指的是开片纹瓷器。这个记载说明了严嵩收藏了多件著名的柴窑瓷器和哥窑瓷器。

历史关于柴窑的消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明代以前关于五代柴窑的记载不多,明代清代民国对柴窑记载的三五句或七八句的记载较多,除乾隆皇帝留下几首描写赞美柴窑瓷器的诗句外,无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记载描述柴窑瓷器的文章,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一个千年未解的迷,但是真正造成柴窑的停烧的原因呢?

深圳市来宝国际:窑中贵族._第5张图片

玛瑙是佛教七宝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当作辟邪之物,护身符使用,而青金石因其色相如天,备受历朝历代的皇家重臣的器重,据记载,皇帝的朝珠杂饰和朝服上的配饰,用的都是青金石,天坛用的也是青金石,清代四品官员的朝珠顶戴用的也是青金石,由此看来,玛瑙石(特别是蓝玛瑙石稀少),青金石都是稀罕之物,蓝玛瑙产于我国北方的部分地区,而青金石主要通过“海上瓷路”从阿富汗进口而来,由于五代皇帝郭威曾对宰相王峻说:“我是个穷苦人,得幸为帝,岂敢厚自俸养以病百姓手”。他不但重视人民赋税负担,自己带头俭省,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珍宝,并让人把宫中珍玩宝器及豪华用具当众打碎,并留言说:“今后凡为帝王,安用此”,后柴荣柴世宗接任五代后周皇帝后,除继续禁用珠宝外,另实行“禁铜”、“限佛”将所有的铜铸成钱币,发展经济,扩大流动,在这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除铜收缴上来交监铸钱,而上缴来的玛瑙及青金石,关放在国库如何利用,再加上柴世宗在全国各地收缴了铜制品及铜用具后如何解决替代品来缓解日常用具短缺的矛盾,也成了急需解决的事,宫庭也急需解决上述问题。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柴窑瓷器应用而生,解决办法,就是用泥土烧造陶瓷是最廉价的办法,在那封建社会里,尽管柴荣柴世宗是个开明的帝王,皇宫贵族、士大夫与平民还是有等级的,在瓷器的烧造上,皇宫贵族及士大夫用瓷如何来体现与平民百姓的用瓷的不同,那就是材质来区别,陶瓷主要原料泥土,再则是釉色,陶瓷泥土无贵贱,那只有在釉色体现贵贱和高低了,因此宫廷及士大夫的用瓷只能在釉色来体现了。督窑宫向柴世宗请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在颜色的选用上,古代不像今天有很多化学颜色可选用(颜色的多样化,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解决),在远古时期,只有矿物颜色和植物颜色,体现宫庭,士大夫陶瓷釉色与平民百姓的不同,既是天青色,皇室库房的收缴的蓝色玛瑙石和青金石成最合理的首选颜料,蓝玛瑙石和青金石,天然宝石内的“天青色”制成的釉色,在烧成的瓷器的釉面里的天青色显得那么清淡洁雅,那么精细滋润具有玉质感,柴窑瓷器釉面使用蓝玛瑙和青金石,由于釉面的原材料珍贵就决定了柴窑瓷器与其它瓷器的不同,同时显示了柴窑瓷器珍贵和稀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是一成语,讲的就是柴窑瓷器的釉色,赞美之词。

柴窑瓷器生产的开始,就决定了它是短命的,柴窑瓷器釉里使用的珍贵的蓝玛瑙石和青金石。除在郭威和五代后周柴荣在位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宝石贵重物品不受尊重,视为粪土外,在其它的各朝各代都是珍宝类玉石,特别是“青金石”是通过海上“陶瓷之路”从阿富汗进口而来,不仅是作药用,古代女人生小孩的催生药用,还是治疗忧郁症和“间三日疟”的良药,是皇家用来制做陪葬物的必配的配饰(戴此饰物可以开取达升天之路)也是皇家陵园和祭天场地所必不可少的装饰石材,如天坛公园用的青金石,也是各朝各代的专属之物,由于上述的原因,便决定了蓝玛瑙石和青金石的珍贵和稀缺性,由于釉面材料的稀缺性,同时也决定了柴窑瓷器的稀有和珍贵性,也就成了后来各朝各代皇宫贵族、宰相的把玩和收藏之物,一般的平民百姓难得一见,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争相留言作诗(由于没见实物,有的真正地见到实物,也不知柴窑瓷器为何物)留下些柴窑器的赞美之词,也是道听途说之词,朝朝相传,代代文人传抄,无一详词。柴窑的贵重不是它的坯胎,而是它的釉面,它的釉面的贵重和特别,是它用的材料是宝贵的蓝玛瑙石和青金石。由于宝石的材质和宝石自身的颜色,其宝石的釉汁和宝石自身色素,在制成的柴窑瓷器的釉面上,产生出宝石般的质地和宝石内发出闪耀的“天青色”色彩,这就是柴窑瓷器使代代君王难忘挂念稀世珍宝般中国五代柴窑瓷器。

柴窑瓷器的釉里的蓝玛瑙和青金石作釉料由于蓝玛瑙的稀缺,再加上青金石,主要靠“海上瓷路”从阿富汗进口而来,由于材料的稀缺,再加上郭威(904—954年)和柴荣(954—959年)两朝加在一起共55年后进入北宋越匡胤王朝、在柴荣时创建的柴窑,原先收缴库存蓝玛瑙石和青金石毕竟有限,由于朝代的更换,原先历史文献一直流传北宋皇帝赵匡胤,以反奢华为名,关闭了柴窑。这句话从使用的昂贵蓝宝石和进口青金石的昂贵宝石资源是相吻合的,可信的。宝石资源的枯竭,柴窑瓷器的釉面资源以经成无源之水,最后也就自然关闭,造成北宋的后面五大名窑运用而生了,从而开始了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烧制史上新的辉煌。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市来宝国际:窑中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