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孩子爱和自由

在我还没有怀孕的时候,就拥有了孙瑞雪的这本《爱和自由》。这完全得益于当时我身边有一个非常热衷于蒙特利梭教育的领导。


请给孩子爱和自由_第1张图片

可是那时候我对幼儿教育完全没有兴趣。我承认自己粗粗翻了一遍以后,就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了。后来有了女儿,断断续续地把书拿出来翻了几次,虽然也零星记住了一些教育理念,但是我依然对幼儿教育没有任何兴致,自然也没有好好的把书完整的看一遍。身边很多朋友当了妈妈之后,都全身心的扑在孩子身上,加妈妈群,交流育儿经验,看育儿书,参加各种育儿培训讲座。相比她们而言,我的关注点更多的还是在自己身上,似乎我在意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成就、自己的成长,远远超过在意女儿。然后,我想,我应该不是个好妈妈,但是我很爱我的女儿,毋庸置疑。

如今,女儿5岁了。5年来,我觉得自己是和女儿在一起成长。生活重心的转移,自我的重新认知,耐心和爱心的积累,让我慢慢地找到了自己,也慢慢的开始关注如何给女儿正确的爱,让她能有更好的成长。然后才开始重新认真的咀嚼这本《爱和自由》,感受颇多。

我自觉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但我一直把缺少创造力这一点归咎于基因遗传。现在才惊觉,原来创造力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东西,只是在成长过程、教育过程中,被泯灭了。其实在中国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总是在不自觉地抹杀孩子的个性。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强制地教给孩子一些东西。总是无意识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周围亲戚朋友的孩子比较。如果自己孩子比人强,就沾沾自喜,如果不如别家孩子,便暗生焦虑。

我周围很多朋友的孩子,很小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了。感觉就是看别人家上了,而自己孩子没有去学就觉得落后了别人一步。不过在这一点上,我和我先生是达成共识的,我们都认为人的一生最美好的就是童年,而孩子最重要的是任务就是快乐的感知和玩耍。虽然偶尔我也会有按捺不住,很想强加给女儿我的兴趣,但这样的兴趣我也知道不适合她的年龄,所以末了,我都忍住了。如同书上说的,6岁以前的孩子其实最重要的感觉训练。所以我会带她去看山,看水,看外面的天空是多么的蓝,云那么的白;我会带她去听音乐,给她一遍一遍重复讲她喜欢的故事;如果她将来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有兴趣,我会引导和陪伴她一起学习。而在此之前,我会努力让自己做到,不打扰她的成长,让她找到内在的感觉,让她自己体验,自己经历,培养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起她心中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最清晰的最美好的概念。

凭心而论,我是一个不太有耐性的人。而我的女儿在成长过程中不例外的在经历一次一次的叛逆期。每次各种不配合的时候。到最后就演变成我对她大吼大叫。发完脾气,我又开始后悔。每次这个时候,我就开始反省。我告诉自己,她的不配合是原因的,她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小孩子都是追求完美的,譬如她的衣服有一点点脏了,她就会很执拗的把自己脱光,然后去找自己认为漂亮的衣服换上;又或者她这个年纪确实还有些事情没办法独立完美的做到,比如让她安静地坐着在30分钟内吃完饭,她可能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是她正在做一件她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我们打扰了她的专注,所以她没有听话……我们不是孩子,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以成人的视觉和思维去度量孩子,其实这真的是不对的。不断地反省的结果就是,女儿和我发脾气的次数都越来越少,我感觉我越来越懂女儿,也越来越懂自己。

回想自己的童年,因为当时的生活条件,父母要养家,没有太多时间管我;爷爷奶奶早逝,外公外婆有一堆孙子要带,轮不上我。我不得不1岁就进了托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所以我现在很没有安全感,也特别容易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少年时期总是不由自主地去讨好顺从别人,以期得到更多的关注,然后又特别容易情绪失衡。我想很多成年人的性格缺陷,大概都可以追溯到童年。但我也感谢我的父母,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足够的自由,所有关键的选择都是我自己做主,并且他们从不逼迫我遵循他们的看法,而是让我抉择。这一点,让我有了非常独立的人格。所以,爱和自由,对我来说,真的还是有蛮深刻的认识。

很喜欢书封底的一段话—“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请给孩子爱和自由_第2张图片

好吧,宝贝,我要给你,我所有的爱,还有,你的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给孩子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