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缺陷汝窑水仙盆微观釉相

摘录自故宫文物月刊406期(2017年1月号)作者:陈东和,陈韵婕


完美的缺陷汝窑水仙盆微观釉相_第1张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水仙盆

汝窑历来被视为青瓷之典范,其特殊的釉色与玉质感总是引人赞叹。究竟汝窑釉色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是什么样的材料组成与烧造技术造就了汝窑的不凡?本文藉由对本院四件宋代汝窑水仙盆的显微观察,并结合过去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微观的结构来说明其宏观所呈现的美丽形象。此外,在这几件宋代的水仙盆中,其中一件无纹,即无开片现象。究竟如何烧造出这种举世无双,美丽优质的汝窑?

●汝窑釉色的成因

汝窑青瓷的釉色是结合许多化学与物理效应而成。在着色剂方面,主要是以铁为主,虽然釉中亦包含其他微量的锰,铜等着色元素,但因其含量甚低,远少于铁,因此对釉色泽的影响不大带有二价铁的釉,一般呈浅绿,绿,蓝绿或深绿色调;而带三价铁的釉则呈黄或棕黄色泽。汝窑主要是在还原气氛下烧造而成,因此通常呈现绿色基调。

除了釉料的化学组成外,釉中所含粒子也会因对光的散射效应不同,产生不同的视觉色彩效果。

对光的散射效应可以从「天空为何是蓝色」与「雾为何是白色」这样问题切入来理解。天空呈现蓝色,主要是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的作用,即大气中有尺度远小于太阳光(可见光)波长的微小颗粒(小于一百奈米),对光造成散射的结果。在瑞利散射中,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四次方成反比,蓝色光由于波长较短,因此散射强度较大,这也是何以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

另一方面,如果大气中的颗粒半径接近或大于可见光波长时(即颗粒半径介于数百奈米到数十微米之间),入射光大部份沿前进的方向散射,这种现象称为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而这样的光会呈现白色或灰色,这就是雾(颗粒大于入射波长)看起来是白色的原因。

一般天空中的实际颜色是各种散射效应的综合。前述的效应也发生在釉的结构中。虽然宏观看来,汝窑釉质洁净素雅,温润柔和,但若从微观来看,釉中实际上充满了异相不均匀的显微结构。釉的组成包括玻璃相,微米级析晶或非均质微粒,奈米级与次微米级分相结构,气泡,未熔物等。这些异质多元物相与光的交互作用的总合,却呈现了迷人的外观!

●水仙盆的显微观察

有关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四件宋代水仙盆的显微结构之观察,目前仅利用简易手持光学显微镜初步进行检视,放大倍率介于五十倍到两百倍之间,能看到的尺度主要为微米级以上的结构。

釉中的玻璃质并非单一相,在主要的玻璃基质中含有少部分连续但孤立的不同的液滴相。由于这些液滴相为奈米级结构,因此对光造成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效应,形成蓝色效果。虽然无法利用光学显微镜看到水仙盆釉中奈米级的分相液滴,但水仙盆釉中微微的蓝紫色泽便是来自此一分相结构的光学效应之贡献。

●开片与无纹水仙盆

本院所藏四件宋代汝窑水仙盆,除了一件无开片外,余三件釉皆有开片外观。膨胀系数也有异,在烧造冷却过程中因为收缩速率不同所产生。一般汝窑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因此,在胎釉冷却过程中,釉层的收缩大于胎的收缩,釉受到胎层的拉伸而承受张应力。由于张应力超过釉层的抗张强度,因此釉层便出现断裂纹,即开片。而开片的形貌与胎釉的配方,烧造时温度,冷却速率及釉的结构等皆有密切关系。

在多件水仙盆中,无纹水仙盆是唯一一件没有开片的汝窑。然而如何烧造出无纹的釉层?

观察有开片水仙盆釉的显微结构,可以发现开片多沿着气泡及玻璃相所在位置产生,主要是有气泡及玻璃质的地方抗张强度较低,较易产生裂纹。若为了避免釉产生裂纹,让釉和胎的膨胀系数相同和接近是一个良好的方法。无开片现象,关键应该是在于烧造技术上。

如果视釉质的清澈纯净为一种完美的结构,则汝窑釉的显微结构显然充满了缺陷:未熔物,析晶,液 - 液相分离结构,气泡,裂纹(开片),表面针孔,凹凸起伏以及缩釉等各种现象。不过,从微观来看,是一种缺陷,但这些微观中的物质与结构,却在光与物质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了宏观完美温润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透过。显微观察,也解释了无纹水仙盆之所以无纹的可能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完美的缺陷汝窑水仙盆微观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