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之一,一切事物都遵循着“均衡-失衡-均衡”的发展态势。本人多年来从事均衡管理理论研究,并出版了《均衡管理》著作。均衡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管理者均衡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促进社会、企业或家庭均衡、稳健、和谐、持续发展”。下面就均衡管理理论在老干部、老同志晚年生活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目前,我国有老年人口约1.6亿,占总人口的12%。到2050年将达到4亿,占全国人口的31%。这表明:在未来40年,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已不断进入老龄社会的高峰。那么,如何在国家现行养老政策的前提下,处理好离退休人员,尤其是老干部、老同志“退”与“休”的问题,在照顾好老同志生活的同时,鼓励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其正确有序地均衡发展,则是我们乃至整个社会今后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退”与“休”的心态均衡
1951年,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省部级干部退休年龄是65岁,国家一线领导人是70岁,进入参事岗位的老干部、老同志为75岁,馆员终身制。
当时,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体力劳动的超强度发挥,加之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生活相对困难,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均在50岁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相对得到延长。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的思想情绪及心态也相应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心理上的变化。
从历史上来看,“退后无患”及“休而无忧”者,方显陶朱公范蠡也。春秋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功成名就后,范蠡主动提出“退休”,要求告老还乡。没有产生“官本位”思想的范蠡竟弃官从商,终成巨富,可谓历史上“下海经商”第一人!
再者,原本工作繁忙,社会活动较多,退休后老干部其生活突然变得平静,一时难以适应。
俗话说:“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依我看来“人走茶凉”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友谊就如一壶开水,离开炉子就会变凉。”朋友友谊尚且如此,上下级关系的同事自然也不例外。由于是上下级关系,与在位的领导朝夕相处,自然就交往频繁。领导退休后缺少了需要向您汇报、请示的问题,自然相见日稀, “茶”的温度必然降温。
老干部、老同志退休后只有均衡地考虑人生中的“得”与“失”,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失衡点,自己的晚年生活才会心态均衡地度过。
所谓的“休”,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中解释:休,息也。顾名思义就是休息,但休息并非无所事事,休息的同时还可以休整自己的意志,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其实,退休老干部只要摆正自己“退”与“休”的心态,用均衡地思想考虑问题,“退”后好好在“休”上做文章、在“休”上体验乐趣、在“休”上享受生活、在“休”上安度余生。这样才能为社会去发挥自己更大的余热,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休”与“为”的均衡
当老干部、老同志干了一辈子工作,年龄大了,在规定的年龄退下来,好好休息,颐养天年,这是国家的福利政策。但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退休后老人的身体多数精力充沛,健康无异。因此,均衡发展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的“休”与“为”,已成为退休老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国家领导人在视察河南工作时对一位老同志说:“老同志作为干部虽然离退休了,但作为党员永不退休。”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指明了党交给退休干部新的工作任务。其道理很是明确,这说明老干部、老同志的退休,只是退出了干部职务,并没有达到了革命的终点。
旷天金,中国空气动力研究所与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2002年4月退休,只身到成都成立了“成都神舟飞行器有限责任公司”, 成为我国民营研发飞艇第一人,并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2006年8月8日,由旷天金设计、制造的“无人驾驶飞艇”担任起中央电视台航拍“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纪念活动”的实况转播。这就是我们的老干部、老同志“退而不服输、休而不落志、老而有所为”的具体表现。
曹操有一句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一个人年纪虽老而仍有雄心壮志,仍在为社会进步和下一代事业做出努力,发挥余热。
2008年,中国击剑史上唯一奥运金牌得主,我国50岁高龄的著名女子花剑运动员栾菊杰在退役2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重披战袍。她表示:“感觉自己还是很年轻。”
同年的奥运会上, 67岁的日本马术运动员法华津宽,在香港赛场再次骑上马背。在记者采访时他说“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自己感觉并不老,我还能参加比赛——”
古今中外很多老干部、老同志将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把自己的孩子、学生、年轻友人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这种“为”在一定程度上更伟大、更崇高、更值得人敬佩。
宋嘉树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老干部、老同志”,在教育子女方面表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育才理念,培养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氏三姐妹”及 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等一代国家精英。
针对“老而有所为”的故事和先进事迹,在这里我们举不胜举,今后只要我们的老干部、老同志掌握好“休”与“为”的均衡关系,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矛盾及失衡的因素,做到“休而有为”“为中有休”,促使“休”与“为”相辅相成地均衡发展,我们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的生活才会过得有滋有味,绚丽多彩。
“为”与“康”的均衡
作为为我国经济社会贡献一生的老干部,一则要继续努力,贡献余热;另一方面也要懂得珍惜健康,修身养性,含饴弄孙。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老而有所为”的同时,不能光顾贡献余热,“拼命”工作而忘了健康。
“淡泊名利,动静相济,劳逸适度。”这是一代神医华佗对人生健康的分析。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为而不康”“忘我工作”的典型。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屯兵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司马懿稳守营垒,闭门不战。诸葛亮多次挑战均未成功,双方对峙百日后,诸葛亮由于军中事务,少饮多虑,日夜操劳,终于病倒军营,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其实“为”是建立在“康”的基础上的,没有“康”的正常运行,就没有“为”的显著成就。
2007年,59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心脏病突发去世,这也是“为”后无“康”的悲剧。然而侯耀文死后两年,引起的家庭纷争,侄女和伯父唇枪舌剑,对簿公堂的巨额遗产案,也成为一种“老有所为而不为”的最好例证。当然,侯耀文的死是突发性的,但导致这起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却在于侯耀文生前没有在“老有所为”上妥善处理好自己的家庭事务。
希尔泰有句名言:不会管理自己身体的人,就无资格管理他人;经营不好自己健康的人,又如何经营好他的事业?
俗话说:“健康是第一财富”。在此,我们呼吁:老干部们“关爱自己的健康吧”,年轻人的过度操劳尚且危及生命,何况我们老年人啊!
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百岁老人孙思邈的经验是: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我国文坛泰斗冰心先生94岁高龄时,给《祝您健康》杂志题写了一副养生对联:“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此联道出了“知足”、“无求”能够养生的道理。
“为”与“康”的关键就是“度”,只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均衡,“为”中需“康”, “康”中稍“为”,我们老干部、老同志的身心就能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
“康”与“乐”的均衡
目前,有些老干部、老同志退下工作岗位后,只求居家安闲度日,享受清福。有的对生活失去趣味,居家不出。这些“消极养老”的方式都不可取。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因此,我们的退休老干部、老同志也要根据现实情况,依据自己的喜好,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的退后工作,以达到晚年的“康”、“乐”结合。
画网有一篇《从省长到书画家》的新闻,说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长,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熊清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退后学习绘画到美国办画展的事迹。
2000年熊清泉离休后,做了湖南省绘画大师黄永玉的关门弟子。当时,熊清泉问:“像我七十多岁这么大年纪可不可以学画?”黄永玉老师肯定地说:“人到八十岁都可以学啊”。就是这句话,坚定了熊清泉的学习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有所成的熊清泉2005年开始在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举办画展。并在长沙举办的个人画展暨歌唱会上引吭高歌。
俗话说:“生气催人老,笑口变年少;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无病不疑病,得病不惧病,绝症心不病,豁达治百病。”
曾担任山东大学客座教授75岁的英国马克凯托患上绝症后在网上开设了以“渴望活着”为名的个人“临终博客”———鼓舞世人勇敢乐观面对生活。吸引了全世界20余万网民的高度关注。
这就是“得病不惧病,绝症心不病,豁达治百病。”的最好例证,关爱人生、乐对人生是身体健康的关键,是生命延续的最佳良药。
目前,我国杰出的演讲家、教育家李燕杰老师已近80岁高龄,然而他的演讲仍逻辑清晰、内容生动、音色优美、撼人心魄,举手投足铿锵有力,言谈话语循循善诱;与李燕杰老师的接触,笔者感觉到他乐观、风趣、幽默、大度、宽容、豁达、果敢、睿智、健谈,胸襟开阔、心胸坦荡、慈祥和善、善待人生的性格和气度造就了他的长寿之道。他一生达到了“工作有序、乐而不疲、有病而无痛、有老而无朽、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的人生境界。
他说:“我永远感恩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支持我的人!我宽容、谅解那些曾对不起我的人,也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使我的生命在波澜起伏中增加了光彩。”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请想这样的人能不长寿吗?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均衡
“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老人晚年生活上的基本要求;“经济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则是子女行孝的基本准则。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因此,按照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家庭养老成为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成为中国孝道文化的缩影。
针对这种养老现象,我们先不讲我国沿袭几千年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至理名言,仅“家庭养老”所产生的矛盾就越来越显露无遗,独生子女们不仅有“养不起孩子”的忧虑,还有“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若涉及农村养老,特别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家庭养老”方面所产生的负面问题更是显而易见!
《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可见当时他们就知道“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重要性。
至于如何解决“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所产生的不和谐因素及矛盾,有关专家指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向。
近年来,广西推广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就值得借鉴。所谓居家养老服务,就是老人在家中居住,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由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模式从管理上补充和更新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不足,使古老的“居家养老”得到了科学有序地发展。
我认为这种使老人居住在家,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由社会服务的养老模式是老年人、家庭、社会的理想选择。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的一些社区也相继采取了这一养老模式作为政府层面,应当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而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养老。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采取“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提倡“家庭养老”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完善“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机构,完善和健全其内部养老基础设施及医疗设施,发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功能。
实际上,老年人晚年生活得是否幸福,不是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养老,而是取决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本地没有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的条件下,走出家庭养老误区,到那些设施全,环境好,服务佳,并能经常查体、建立健康档案等医疗服务有保障的老年公寓去养老不乏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其实,“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各有春秋,只是养老的方式不同罢了,只要二者之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均衡有效地发展,国家与政府在其发展投入及政策支持上给予均衡合理的安排,我们的老干部、老同志及社会老人就不会在养老方面产生失衡的选择。“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就能健康有序地进行发展。(本文是作者2010年发表在搜狐网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