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

图文:何永平野马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省凉山州 烧年猪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张图片

  2018年11月19日准备已久的凉山州彝族年纪实摄影活动如期出发,上午驱车接上南充市摄影家协会唐伍林、杨秋林两位老师直接赶往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为什么我们的《彝族年》纪实拍摄活动会选择在布拖县呢?一是因为布拖县地处高寒山区外来文化入侵受灾相对较轻,保持着原汁原味地方特色文化。二是彝族同胞居住相对集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4%,效少和其它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现象。三是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灾难频发素有“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的童谣传唱。四是布拖县是彝族年火把节的发源地所以更具传统特色。

2018年11月摄于凉山州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2张图片

喝山泉水的小孩   2018年11月摄于凉山州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3张图片

  彝族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一年中最喜气,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彝族年有很多传统的规矩,主要有:过年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

  年节的最后一晚,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上半夜,大人们认真吸取过去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精心策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蓝图。下半夜,家长叫孩子们端上装有一把玉米、一把豆子、一把豆儿、一把燕麦的小簸簸到院坝,将玉米、豆子、豆儿、燕麦向东、南、西、北往上簸起,同时学马叫、学猪叫、学牛叫,学羊叫,学鸡叫,并大声呼唤马、牛、羊、猪、鸡等牲畜。然后把簸里的玉米、豆子、豆儿、燕麦撒进畜圈里,以示来年六畜兴旺。

《杀小猪》在彝区有杀小猪过年的传统,小猪坨坨肉更是招待上宾的必须品  2018年摄于四川凉山州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4张图片

《艰辛半边天》 彝族的女人是世上最累的人,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各种生活技能。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凉山州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5张图片

《烧猪毛》在凉山地区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海拔稍高的昭觉县杀 年猪就用蕨草烧猪毛。2018年11月摄于四川昭觉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6张图片

《女子本弱 为母则刚》三个儿子的母亲,烧完猪毛后,儿子淋水,她本人用刀括皮,其丈夫在旁边一边抽烟一边看。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7张图片

  根据彝历计算每年的11月20日至26日为彝族年,彝族人的新年和汉族人的新年有所区别,每年11月20日至23日最热闹。

  第一天“点烟火”,清晨用袅袅的青烟通知祖灵回家与后代共渡佳节;“逐户杀年猪” 根据当地毕摩推算吉日杀年猪,一般是20日或22日。不同的乡镇吉日也有所不同,选好吉日后全乡镇都是统一同一天杀年猪,海拔低的地方一般将猪杀死后用热水烫毛刮净和汉族杀猪习俗差不多,而海拔高的地方由于热水温度达不到要求,他们一般选择用蕨草烧猪毛然后冲洗刮干净。杀猪的中午相邻的朋友、族人会到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家里吃饭喝酒,午饭后主人家还要给老辈子及好朋友家里送上一大碗砣砣肉以表敬意。

《杀猪饭》大人小孩都围着煮坨坨肉的锅等待吃肉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8张图片

《坨坨肉》坨坨肉是一道彝族居住地区传统的美食,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因其每一块肉的重量均在二三两上下,成“坨”状,故名。是迪庆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热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盐;肉熟后捞起,再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时需用双手拿肉。其味非常鲜美,因煮时不能烂炖,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因此,一般人不会做。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省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9张图片

《煮坨坨肉》坨坨肉中的内脏需要孝敬给老人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0张图片

《团圆饭》在彝区一般都是坐在地上吃饭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1张图片

第二天:孩子们做“翁西那姑革”游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聚在一起,伴着口弦、月琴、胡琴欢歌舞蹈,进行赛马、荡秋、蹲斗、角力等娱乐活动。中年男子成群成队到各家互贺新年,或是到县城买年货。妇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

  第三天:“送祖”,人们早早起来,热饭菜以送祖灵归祖界,并为祖灵备好路途中需要的盘缠、干粮,还把燕麦倒在畜槽中象征喂祖灵的灵马。送祖灵时,男主人向祖灵祈求保佑来年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发展。然后进入到最热闹的拜年仪式,主要是儿女给父母拜年,女儿女婿带着所有的子女给外公外婆拜年,年货很丰盛一般会带五六十斤最好的猪肉、饮料、啤酒等有车的开车,没车的就驾着自家的马车,或用背篓背着年货去拜年,当然父母的回礼也很丰盛一般会给外孙们几千上万的压岁钱。

《拜年》送完神后全家老小赶着马车回娘家拜年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2张图片

《送年货》在大凉山公路沿线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辆马车,用于生产和赶集运送货物,部分经济条件好的还买了电瓶三轮车,代替马车回娘家拜年  。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3张图片

《回娘家》过年回娘家一般要准备几十斤猪肉,几件啤酒,几件饮料送给岳父岳每,岳父母会给外孙子、外孙女们几千元压岁钱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4张图片

  虽然彝族同胞们生存条件恶劣但是他们走亲戚相互送礼送得很大,比如子女结婚直属亲戚最少要送5000元以上,而不是直属亲戚的也可以只送一瓶啤酒就可以去吃几顿饭。

  而结婚的彩礼钱就更吓人了,在布拖县讨老婆是明码实价的,不识字的女孩彩礼30万以上,初中文凭女孩彩礼  40万以上,高中文凭女孩50万以上,大专文凭女孩60万以上,本科文凭女孩80万以上,所谓的彩礼是指女婿将彩礼送给女方父母,如果男方爱面子希望女办嫁妆,还得另外加钱,而女方父母所得的彩礼钱是用来讨儿媳妇的。可能读者要问凉山州那么穷,哪来那么多钱来买老婆呢?其实用一个字来回答就可以了那就是“借”。彝族同胞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们将所有的钱都存起来,还要借很多钱来讨儿媳妇。

《回家》没有拖拉机、马车,电瓶车的人家就只能背着年货带着孩子回娘家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5张图片

《盛装出行》回娘家拜年时母亲会给孩子们穿上节日的盛装高高兴兴地回娘家给外公外婆拜年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6张图片

《马拉车》回娘家拜年的一家子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7张图片

  第四天人们或是走亲访友礼尚往来增进感情或是到县城逛街给老人孩子买生活用品,或是在街上喝酒,彝族人打牌的人很少,他们的爱好是喝酒。

  第五天走完亲戚拜完年的就可以外出上班或各做各的事情了,特别是在外求学的学子,因为风俗习惯不同假期也不相同,所以学子们都是请假回家过年,根据彝族习俗过年最少要在家里住5天,所以第五天后人们就陆陆续续开始上班做事了。

彝族年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彝族年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要义。

《节日盛装》拜年的孩子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美姑县牛牛坝镇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8张图片

《开着敞篷车去拜年》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19张图片

《在路上》如今彝族同胞很多都外出务工,他们利用彝族年回家与家人团聚,分多聚少的他们过完年又得踏上务工的征程,为上百万的儿媳彩礼钱而努力奋斗。

      2018年11月摄于四川布拖县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_第20张图片

作者简介:

何永平 笔名: 野马 44岁,四川省岳池县人,摄影师、收藏家、农艺师。

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纪实摄影师、资深农艺师,爱好文物收藏,系全景图库签约摄影师、图虫签约摄影师、拍信图库签约摄影师、微博认证文章作者、知乎认证文章作者,所拍摄作品多为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真实生活写照,其代表作品《我的岳父岳母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 》,《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 》,《农村瓦匠》等均被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市县获奖。

自2007年摄影以来其纪实摄影作品:《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纪录了农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近百种即将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传统手艺、传统职业,用文字、图片、视频纪录一个个真实的农村故事,反映社会底层边缘人员的真实生活现状,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关注三农,农村、 农民、 农业。

《消失的公社》系列纪录了自1992年拆乡并镇政策后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古老公社遗址,这些公社有的是从古庙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古道观过度到公社,有的是从古建筑过度到公社,有的是购买的当地百姓的住房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当时新建建筑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政府驻地自工作人员搬走后已经残破不堪,部分建筑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公社连名字也被逐渐遗忘。《消失的公社》系列通过抢救性拍照,录制视频,采访当地百姓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归案。

《工匠之心》系列纪录农村各种老工匠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他们那份精益求精的精神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更多的是要让技术更上一层楼,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年经一代学习的榜样更是技术传承的精髓所在。

从事摄影以来,何永平利用节期日和工作之余,拍摄了25万余张农村题材的各种图片,内容涵盖农民劳作、农民生活、乡镇赶集、农村老艺人、农村水利图片、农村历史遗迹、农作物生产图片、农业机械以及脱贫攻坚等。各种摄影作品发表于: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等平台上让更多人关注农村。

古玩收藏:通过学习文物相关知识,对农村遭到破坏的各种文物进行抢救性拍摄纪录并宣传普及各种文物知识让当地百姓认识到老物件的文物价值,保存各种老物件真正做到藏宝于民。

农艺师工作扎根在基层20多年里从养殖、种植、农业机械等各种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从传统农业过度到了现代农业对当地百姓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论文“水稻播种前种子处理技术探析”发表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技服务》杂志第22期。

更多农村题材摄影作品请百度:何永平 摄影

QQ:25955855

微信:hypaaa1007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2018彝族年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