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顾名思义就是过年习俗,全国各地都有所不同,没有统一规定。但是,归根结底与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同时也因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
今天我想聊聊芜湖六七十年代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华夏大家庭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足了准备。在芜湖,进入腊月就有人家开始晾晒红萝卜丝、白萝卜丝,这是芜湖春节餐桌必备的八宝菜主要原材料。八宝菜是用红萝卜丝、白萝卜丝、黄花菜、千张、咸白菜、姜丝、冬笋、木耳、香菇加重油混合炒熟而成,用竹篮装着挂在屋梁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都不会变质。
到腊月中旬,家家开始筹备做五香熏鱼。好的熏鱼一定要用青鱼做,10斤左右的长江青鱼体态细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做五香熏鱼的上乘食材;条件差点的人家,也有用胖头鱼做的。但是,胖头鱼做出的熏鱼肉质松垮,略有腥味,口感与青鱼相比相差很远。
性急的人家,一过腊月二十就开始炸肉圆子和煎蛋饺。炸肉圆子很有讲究,肉圆炸得好,寓意全家团团圆圆,万事如意,反之,则诸事难顺。因此,在儿时,起油锅,炸肉圆那天晚上,大人一般不许我们乱说话,只准在边上看着,肉圆炸好了,挑一个炸开口不成形的肉圆,再回锅炸一下,熟了后递给我们,就算是凑在边上的一次犒赏吧。
过春节少不了要购买或制作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方片糕等各种糖食年货,各家各户也在准备春节菜肴的同时也将各种糖食陆续准备到位。
到了腊月二十四,家家开始“掸尘”。“掸尘”的内容无外乎是:洗衣、洗被单、擦玻璃、打扫院落等等。那时刻,孩童也将派上用场,纷纷被家长安排用炉灰擦焦黑的水壶和钢精锅,水壶和钢精锅擦得贼亮,与提手拐角处实在擦不掉的陈迹相比,方能体现孩童擦锅时非常的用功。大人们在此时也显得很慷慨,该扔的扔,该卖的卖,该修的修,家家都搞得不亦乐乎。这里面充满了除旧迎新的美好祈愿。
到了腊月二十七,人们开始忙于洗澡更衣、理发烫发。关于洗澡、理发,那是涵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的事情。有些工作忙的,这两天仍没有解决的,最迟不能超过腊月三十早上,一定要把自己收拾干净。
至于送灶、接灶与祭祖,在我们父辈那时候也没有亲自做过,那些过年老习俗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和故事里。
越是接近年关,过年的气氛就越浓。到了年三十,几乎家家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早上开始,就忙着把菜肴分类装盘,初加工的菜肴再进行深加工,需要慢炖细煨的食材,另起小煤炉,从早上开始,慢慢煨煲。到了下午,开始铲除旧门联,把大门和后门擦洗干净,等待贴对联的那一刻。
贴对联是中华民族过大年最有代表的一种形式。在我刚懂事时,我父亲就和我说过:“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年俗文化记载中最早的一幅对联。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王安石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话语中满满地透着古老的年味。在文革期间, 记得我们家贴得最多的对联却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对联内容与时势紧密联系。当然,贴对联也很有讲究,要右上联、左下联,横批居中,张贴工整,纸张不能有任何破损。贴对联一般都是年轻后生来做,爬高上低方便些。贴完对联回到屋里,三十晚上年夜饭已经摆满桌子,热气腾腾,满屋生香。
年三十晚饭也称团圆饭,五湖四海的游子们, 都在这一刻往一个方向——家的方向赶。距家近的,早早就到家了,游子们被让到灶间先洗脸,掸去灰尘,再让到满桌佳肴跟前,比划着只等你就开席了;赶快去放鞭炮,关财门。也有许多人家的游子离家很远,要到很晚甚至半夜才能赶回家,全家人就会在桌前耐心等待;菜冷了热,热了冷,老人两眼望着窗外,听鞭炮此起彼伏,声声催得人焦虑。
那时过年,条件再差的人家,三十晚餐桌也要摆上七大盘八大碗。条件稍好点的家庭,年夜饭就像正规宴席一样的讲究。芜湖人家大多数餐桌都会有:碗头鱼,烩肉元,蒸糯米圆子、炸藕园子、五香熏鱼,蒸八宝菜,烩蛋饺、清炖老母鸡汤、千张红烧肉、红烧牛肉,再上一道青菜豆腐、红烧带鱼和几个热炒,把除夕晚宴推向了高潮。除夕夜菜肴大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鲢鱼做的碗头鱼,寓意年年有余,一般只准看不准吃;油炸肉圆寓意全家团圆;八宝菜寓意事事如意;青菜豆腐寓意家家都富;红烧带鱼,寓意代代有余;清炖老母鸡汤为了提高宴席档次,坊间不是有无鸡不成宴这一说吗?
除夕夜守岁,也是过去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环。按老规矩,三十晚上家里要灯火通明,吃完年夜饭后,稍事休息,孩子们就要上床睡觉。妈妈会将洗干净的棉被铺好,叠好的新衣服放在床头,不是每年都有的新鞋子,放在床前,崭新的角票子压在枕头下面;我们都高兴的不得了,紧紧地闭上眼睛,盼望自己早点睡着,早点睁开眼睛,迎接新年一天的到来。
爸爸是不能休息的,在收音机播放的样板戏陪伴下,忙着煮五香茶叶蛋,将初一招待亲朋好友的糖食码放在食品盒里,然后把垃圾归类堆在墙角。三天年,垃圾都是宝贝,是不能扫地出门的,不然家中财气也会和垃圾一道被扫出门外。什么都妥帖了,才发现还要张贴年画。六七十年代的年画,以革命样板戏中铁梅、杨子荣和郭建光等宣传画为主, 直到八十年代才逐步有了港台明星的宣传画。妈妈还在灯下埋头纳鞋底,赶在天亮前一定要把最后一双鞋做好,穿新鞋不能拉下任何一个孩子。
八四年以后,春晚悄然进入千家万户,除夕夜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全家人吃好年夜饭, 坐到电视机前,等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到来。人们开始从忙碌物质生活,逐步演变成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互不拉下的新局面。
转眼到零点,男主人会准点燃放鞭炮,开财门,嘴里不时地咕叨:财门大开,元宝滚滚来之类的吉祥话。鞭炮集中燃放,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噪音和极其糟糕的空气污染,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在市区内燃放烟花爆竹,有许多家庭积极响应, 主动放弃燃放烟花爆竹。这也是年俗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大年初一一定要早起。因为,每家每户小辈要给长辈拜年,亲朋好友都要相互拜年,互祝新春,祈福来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所以,一家人都早早起来,剥五香茶叶蛋,下糯米团子,备好各种糖食,等待亲朋好友登门拜年。
拜年,首先是家中小辈给长辈拜年,老礼小辈要向长辈跪拜,现在,简洁许多,只要有个口彩就可以了。其次,外出向亲朋好友拜年。上门拜年,一般不能空手,要提上适当礼品,收到礼品,一定要回礼。回礼没有成文的规定,只是在送来的礼品中拿出部分予以回赠,也可以回赠其他相当的物品。在拜年期间,最多的是留客吃饭,如果没有事前约定,一般是不能留下吃饭的,不能把人家的客气当福气受用了。第三,是熊孩子在邻里之间串门拜年。他们拜年的意图昭然若揭, 他们会穿一个有两个口袋的褂子,口袋空空如也,每到一家,就会高声喊道: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叔叔阿姨新年好,身体健康!爷爷奶奶们也会热情地抓一把糖食放到口袋里,再剥一个五香茶叶蛋递给孩子们: 年饱,年饱,吃一个。五香蛋下肚,糖食也落袋了,他们立即会向下一家进发。口袋塞满后,飞也似的跑回家,掏出战利品摆满桌子,然后又转身消失在院落里。
拜完年,属于熊孩子快乐节目还有放鞭炮。他们会选择将成串的鞭炮一个个拆散,放在口袋里,一颗一颗慢慢地放,他们实在舍不得一次将鞭炮放完。放鞭炮一般都是点着后往地上扔,也有乘人不备,故意甩到人家面前吓人一跳。要不说是熊孩子,他们还会将大鞭炮插在稀泥里,扣在盘子下,喷地一声,烂泥四溅,小盆飘舞,在遭到大人面带微笑的责骂后,嗖地跑得无影无踪了。
也有家长领着孩子上街,逛公园、逛花鸟市场,下馆子;在经过浇糖画、捏面人、吹泡泡的摊位时,孩子们一般都会两腿发软,像定住一样挪不动步, 硬要缠着家长买点这再买点那。条件满足了,孩子们会笑得非常灿烂,一蹦一跳地跟着爸爸妈妈往家转。
在芜湖,小年是正月十五,家家有吃元宵习俗。至于猜灯谜,看花灯,舞龙闹元宵,只在电影或报纸上见过, 现实生活中难觅踪迹。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过年的风俗也有许多变化。年夜饭不再固守家里,而是更多的选择去酒店。除夕夜守岁,年轻人会选择到迪吧、酒吧、网吧去狂欢,在网上隔空拜年,互致问候。从前上门拜年,后来电话拜年,再往后是QQ拜年,现如今微信、支付宝拜年,祝愿、问候的话语用图片、表情包或者视频一举搞定。
改变的是过大年的一些习俗,不变的是四海之内亲人团聚,阖家团圆的那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