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颗粒度:跨越人生自由的第一步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是关于时间颗粒度的探讨。

一个自由创业者在与投资人见面的路上迟到了五分钟,虽然对方在吸烟室边吸烟边等他,但他内心还是很愧疚。因为在他看来,越是成功的人时间颗粒度越小,与晃晃一下午就过去的普通人时间安排相比,大佬级的时间颗粒都是按分秒来论的。

01 越是成功的人时间颗粒度越小

曾经刷爆朋友圈的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的一天行程表。

时间颗粒度:跨越人生自由的第一步_第1张图片

这位前中国首富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在王健林11月30日一天的行程里,24小时,两个国家,三个城市,飞了6000公里,签约500亿合同。

一位曾在王健林身边工作的朋友透露说,王健林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他每天起得非常早,在工作和会议中度过忙碌的一天。

曾经有央视的记者回忆,当年节目组安排她采访王健林,结果迟到了3分钟,眼睁睁的看着王健林坐着车绝尘而去,一分钟不等,一点情面不给。有人评论说王健林就是霸气,其实这并不是霸气的事情,而是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只有15分钟,是没有办法容忍3分钟的迟到的。

另一个把时间切成颗粒的人,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2002年,盖茨来中国访问,在北京香格里拉参加一些重要会面。微软中国的同事们为了他的到来,一遍又一遍测量,从电梯口到会议室门口要走多少步、几秒钟。每个会议室都坐着一位等着他握手、签字的重要客人。盖茨来了以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握手、签字、拍照、离开,几乎分秒不差。

当年服务大众汽车中国时,曾听当时负责公关的客户说,大众汽车中国CEO海兹曼教授每次出席重大活动,要求公关部为他本人做的briefing book要精确到几点几分,踩点时要测算好电梯到会场的距离,最初听到这样的描述,感觉有些夸张,但也理解为德国人的严谨,才对时间管理要求这么苛刻,现在回想,是海兹曼教授的时间颗粒度用分秒计算的,所以才会对自己的行程安排要求那么精准。

那个曾经在王健林身边工作的朋友如今已是一家海外上市地产公司的CEO,两年前我们约一起吃饭,从他远程遥控点餐到我们见面寒暄吃饭,全程不到一个小时,之后匆匆告别只为不耽误他下一个行程。

彼时,我讶于他对自己的苛刻,不理解他对自己公事公办的态度,现在想来,是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明显大于人家。那段饭对于他而言,已然是他个人时间的牺牲。

02 提高时间颗粒度迈向成功第一步

超级成功人士时间颗粒度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明白时间颗粒度的重要性,明白成功虽不可复制,但可以追随。

懂得时间颗粒度的概念,即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并更好的运用管理好它。

这需要我们:

1.   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是不一样的,一些成功人士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当看到有些人特别细化的时间安排,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他们是耍大牌。时间颗粒度越细化的人,也是成功或者距离成功越近的人。

2.   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尽量做到精准细化,可以30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要有close time(关门时间)。如果不设定关门时间,意味着时间颗粒度过于粗旷,还有优化和提升空间。同时,以1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

3.   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

设立工作日历,以30分钟为单位进行时间安排,将工作按照重要优先级进行划分,进行有效的时间自我管理。

时间,是个让人即爱又恨的永恒的概念,每个人在时间面前是平等的。

李开复说:“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

跟时间赛跑,有的人会赢,有的人会输,好在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迟。


视界很大,世界很大。让我们用挑剔的眼光过质感的生活。(微信公众号ID:juliaoutlook)。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颗粒度:跨越人生自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