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村通电的那些事儿

都说年纪越大,越是久远的记忆越会逐渐清晰起来,反而常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我刚过而立,不算太大,却也对那些久远的事情记忆犹新。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所在的村子直到90年代初才通电。那应该是暑假期间,我刚上小学,正享受着人生的第一个假期。有一段时间,父亲总是被村里叫去开会,每次回家都兴奋的说,我们家要通电灯了,再也不要点煤油灯。

我那时候小,从没见过电灯,也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电灯。只是在一年级课本上读过一段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这就是我们最理想的生活。

农村按电路是国家支持的,不需要自己掏钱,但是必须每家每户出工出力。县里派来的工程师只负责安装,而电线杆和线缆必须由我们自己抬上山来。那时候还没有村村通工程,整个乡村都是山路。工程师负责测量好线路,在地上标明基坑的位置,剩下的就交给我们自己了。

按电是大事,全村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劳动力,几乎全部动员。女人和老人负责挖基坑,青壮年则负责将四五米长的水泥电线杆抬回来,放到每个基坑旁边。水泥电线杆很重,一般至少要四个壮劳力才能抬得动。而山路崎岖难行,一般还要增加二人沿途照看替换。

如果电线杆装到基坑里,发现有倾斜偏移的问题,还要在电线杆偏移的反方向加一个斜索固定住。等所有的电线杆都装好后,工程师检验合格,就开始架线工程。同样是由村里人抬着整捆的铝制电线,跟着工程师放线,也就是沿着电线杆的走向,把电线先放好,等待接下来的架线。

等这些辅助工程都做好后,工程师开始架线,这个时候一般只需要村里人打打下手,安装的工作全交给那些吃公家饭的人了。

其实架线工作很快。不到一个星期,全村的电线网络就基本上架好了。接下来的工作是接电入户了。家里面的电缆线和开关灯泡之类的就需要自己花钱购买了,虽然不是很贵,但对于穷乡僻壤的大山沟里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你也可以去公家指定的百货店赊账,到年底的时候结清。

这时候,吃皇粮的工程师就全部撤走了,家里安装电灯的事情不归他们管了。那家里安装怎么办呢?

供电公司会要求每个村派两个人去县城学习简单的安装技术和电路知识,然后由他们负责按照学习所得来给我们安装。当然,让他们学习的另一个目的是,请他们负责整村的线路日常维护以及电费抄表收费工作。

由于这些人都是半路出家,又只是突击学习了几天,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的家装走线的合理性和美观度,从现在的角度看来,简直就是惨不忍睹。但是,在当时,没有一个人觉得有什么问题。过了整整一个暑假,电路安装工程终于结束,当灯泡闪亮的那一刻,我只记得,眼睛眨了一下,感觉像阳光一样,明晃晃的非常刺眼。而实际上,那时候电压不稳,灯泡是昏黄的白炽灯炮,只是比起摇曳多姿的煤油灯来说,确实是亮了不少。

用现在的话来说,妈妈再也不担心我写作业会伤到眼睛了。

而事实是,整个夏天过去了,整个秋天过去了,接着就是冬天了,在年前交电费的时候,我家没用超过十度电。

因为,我清晰的记得,母亲在电灯接通的那一刻,说过的那句话:这得交多少电费啊!就因为这个,在按电的头一年,我们家每天电灯开关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而且永远都只有一个灯泡是亮的。烧饭吃饭在厨房,我写作业也在厨房,吃完饭收拾好,在卧室洗漱睡觉,全家人都聚在卧室。

直到一年后,母亲算起账来,觉得一年电费好像也不是很多的时候。我家才会有两盏灯同时亮起的可能。

事实上,山里人穷怕了,不光我家是这样,整个村子都是这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山村通电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