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困境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当代一样拥有如此多的选择,人们从物质匮乏的恐惧中走过来了,却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上小学需要择校,大学填报志愿还是要选择;买衣服有各种款式的;买零食有各个厂家生产的……现代社会的分工细化导致人类商业文明的空前繁荣,可以说选择已经无处不在,然而基于选择的自由意志却不一定带来幸福,过多选择带来的选择困难正是一种现代社会下的现代病。

自从丹尼尔·卡尼曼开创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解释人的行为决策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常识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人的经济行为。选择越多未必越幸福,相反,过多的选择反而使人陷入选择困境,幸福感降低。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认为人是喜欢逃避自由的动物。当人被禁锢于古老的共同体时,没有选择的自由,自由意志不过是遥远的梦想,然而,当人一旦获得自由,却被自由所累,不能承受自由之轻,在情感上又想依附于共同体,于是从一种“异化”走向了更加隐秘的“异化”。弗洛姆的观点虽然有待商榷,但却从心理哲学层面解释了人的内心对孤独与空虚的恐惧。

让我们回到选择上来,当选择过多而没人为自己选择,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这种焦虑就会显现出来。西方哲学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提出过一个问题:我应该自杀还是享受一杯咖啡?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选择,实际上,存在,正是以人的选择来定义的。

选择如此多,自由意志有时反而变得虚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他对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盲目崇拜选择自由而不注重自由的质量并不可取,选择的自由是否让我们过得更好?是增强还是削弱了我们的自尊心?是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更亲密还是更疏远?当今美国因为更多的选择自由,让人们浪费在选择上的时间更多了,反而变相侵害了自由,不仅美国如此,我们仔细想一下,在自己身上有多少精力与时间因为选择而浪费了,却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选择困境?一是自主权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价值观念,意味着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眼花缭乱的选择放大了自主权,让人容易陷入选择选择焦虑;二是选择作为一种机会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做出一种选择意味着必然放弃另一种选择,人是厌恶损失的动物,选择过多出现的困境,实际上是对机会成本可能带来的损失的一种担忧;三是后悔心理,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后悔加剧了选择的困难;四是适应,“适应会让甜头持续的时间大大缩短,让我们觉得根本不值得花那么多精力。在一个选择上投资越大,希望得到的回报就越大,而适应会让我们为自己做的亏本感到懊恼万分。”五是比较,比较大大影响了我们的选择,其中比较可以分为现有的与过去的比较、现有的与预期的比较、自己与别人的比较,攀比心理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们的选择,还影响到了我们的幸福感。

作者从上述几个方面仔细分析了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选择。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后悔心理是人面临选择时的最大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之所以对选择不满,或者无法进行选择正是因为后悔或者担心自己后悔。对此,我想对后悔多说几句。想象一下大学生在校时的一个经典困境:是工作好呢还是考研好呢?我本人也曾面临这样的选择,后来仔细权衡,下定决心不考研,一心一意找工作。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得很清楚,之所以有些人会出现犹豫不决的情况,正是因为自我认知出现问题,还未对自己人生有清晰的规划与认识,因此摇摆不定。于是出现了下面的后悔情况:比如,他选择了考研的道路,但发现读研并不如想象那般好,再对比一下已经工作的同学,觉得当初要是不考研而是去工作该有多好呀?同样,对于有些已经工作了的人,发现工作中有些吃力,有些岗位对学历有要求,如果当初考研该多好呀?其实,不仅是考研与工作之间选择难题,就是在工作中同样也无时无刻不充满后悔,要是当初不选择这个公司,而是去了那个公司该多好,要是……,如果以“要是……”造句,可以造很多句,但是,如果当初做出另一个选择,真的就不会后悔吗?未必!

后悔分为两种,一种是决定后懊悔,一种是预期性懊悔。决定后懊悔是指做了某个决定后,因为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懊悔。预期性懊悔是指做选择之前,因为预计到结果不好或者还有更好的选择而感到后悔。不管哪种懊悔,其实都是基于与可能性的对比而产生的。

在周国平的散文中,我曾读到一段关于“选择与后悔”很棒的话,他说,“悔恨是一种事后的聪明。在悔恨者眼里,往事是一目了然的。他已经忘记了当初选择时错综复杂的困境和另一种可能的选择的恶果。此时此刻,已实现的这种选择的恶果使他成为了那种未实现的选择的狂信者。他相信,如果允许他重新选择,他将不会有丝毫犹豫。选择的困境在于,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不同的选择做比较。无论当时还是事后,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一旦做出一个选择,即意味着排除了其余一切可能的选择,从而也排除了经历它们的可能性,在做出选择之后,选择的困境丝毫没有消除,迟早会转化为反省的困境再度折磨我们。关于这一点,克尔凯郭尔说过一句很准确的话:‘在反省的海洋上,我们无法向任何人呼救,因为每一个救生圈都是辩证的。’”这句话深刻洞察了选择困境的心理机制,尤其阐释了后悔心理作为一种选择困境的主要因素。其实,对于选择困难者来说,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会后悔,由于人的“厌恶损失”心理,使得关注食物的视角完全在负面的一方,比如,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就说明了人的关注点在损失这一方,而不是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因此,无论怎么选择,都会出现后悔心态或者不满心态,永远达不到最佳选择。而后悔这一心理在最大化者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所谓最大化者就是要确保自己的每次选择都是最佳选择,因此选择之时要穷尽所有选项,结果在无尽的比较中浪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结果却并不一定满意。现代社会的选择焦虑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选择过多可能导致的后悔引发的,没有后悔就没有自责,就没有选择焦虑。

怎么解决选择困难?所谓少即是多,作者开出了11个药方: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选择上;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别太在意机会成本;做不可逆的选择;培养感恩之心;告诉自己不后悔;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控制过高的期望;学会避免社会比较;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其实,这些方法也并不是深奥大道理,甚至有些鸡汤味,我的看法是,如果仅涉及日常生活的普通选择与决策,喝点鸡汤也无妨,毕竟有助于身体与心理健康,在特殊领域的原则问题上则不能喝鸡汤。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