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你的大脑
准备好了吗?先将你的大脑摊开,撒上葱段、蒜末,然后浇上热油~呲...
《How we Learn》 本尼迪克特凯里著
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看过很多很杂的资料关于大脑如何运作,如何记忆内容等等。主观感觉很有道理,但是始终是寻不出其中的逻辑,无法实施。这本书教会了我两方面的内容:一、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观念,二、教会了我如何去研究——我们的大脑。
序中十分经典的句子
How we teach is also what we teach;
How they learn is also what they learn;
How they live is also what they learn;
How they learn is also what we need learn.
师如何教,亦师所教;生如何学,亦生所学;
生如何活,生学良多;生如何学,亦师应学。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校的学习,仅是个开头,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将遇到更多挑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会有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层出不穷的冒出来,急待你去学习去使用。掌握科学方法,让人受益,终生。大脑跟肌肉不一样,至少不能简单的那么去理解。大脑是一个多元综合体,对情绪、时间、生理节奏乃至场所环境都很敏感。他能关注到我们的意识所关注不到的东西,而且当我们提取存储的记忆和数据以资学习时,大脑往往会添加一些我们先前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夜间,当我们睡觉时,大脑会勤奋工作寻找在白天的生活琐事中隐藏着的联结和更深层次的寓意。他更看重有一定意义的事情,讨厌无趣的东西。它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信息的存取并不会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我们大多数人会担忧:越来越丰富的电子产品带来了纷繁复杂的文字信息,蜂鸣提示音等等。更糟糕的是,此等程度的心绪散乱若再继续恶化下去,只怕将来会削弱我们大脑的学习能力。这些担忧,其实是些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最新的科学实验证明,懒惰,漠视,分心,运用得当,其实也能成为帮助我们学习的Big Good Person。
一、那种身体技能上的学习会自然而然的熟能生巧,不需要我们去记忆和背诵。大脑中至少有两套系统负责记忆的构筑,一套负责显意识的记忆,一套负责潜意识的记忆。我们可以训练的记忆就是潜意识的记忆。然而,我们生理上的障碍就是记忆并不属于某个单独的地方,而是沿着大脑皮层,各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分布其间。我们右脑的功能是处理空间与视觉。而左脑是编故事大师,能够将我们获得的信息,编造出一套有条理的说法来。大脑中的某个模块或者网络,在不断地抛出一串串符合逻辑的故事。没有任何细节会彻底丢失,只不过,记忆提取的“踪迹”每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远如此。这是用我们的记忆,来改变我们的记忆。
二、遗忘似乎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至于所谓的“过目不忘”,根据迄今为止科学家们的研究,并不存在,至少不是你我所想象的那种方式存在。遗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记忆失用理论的第一条法则便是: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存储能力与提取能力。(且记忆的存储能力只会越变越强,永远不会减弱。)记忆是不会“丢失”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来越淡,直至踪迹全无。准确的说,丢失了的其实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来的记忆而已,他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存储能力都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的越扎实。
三、因为我们的一些错误观念,我们要打破一些所谓的“好习惯”。学习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在何时学习,在什么地方学等,以及人的情绪状况,专注程度,直觉,感触等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考试时若能还原到最初学习时的场景中,记忆效果的确会更好。备考复习时不要直接照着笔记学习。笔记放到一边,重新整理学习材料,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重点出来,这样做会把学习材料都过一遍,而且是一种。不同的思路过一遍。
四、对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间隔效应”,是最佳选择。时间跨度越大,你忘掉的词越多,但是,你也能因此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加以纠正。你会发现那些媒介,也就是你学习时用的提示、联想等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如果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东西,自然会找出新的来取代。
五、善于学习的人,必定是善于考试的。我们的记忆,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即主动的回想比被动的重复效果要更好。若我们“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词句,那几乎可以肯定下次还能想出来:而如果我们“直接去看书”,那么,下次肯定还是离不开书的。立即复习,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并不会增加记忆强度。背诵是自测的一种方式,自测对正式考试时的良好发挥有着非凡的意义,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课文、名称、公式、技能等任何东西,所要付出的努力远比直接重读一遍或者重读几遍要多的多,而这份额外的努力则加强了这些记忆的存储能力与提取能力。这样做之所以能对数据信息或者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因为我们并非简单的重温了一遍,而是自己把它们从脑海中“提取”了出来。
六、孵化:沉淀思维离不开分心与分享。百思不得解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办法——顿悟。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放手之后,在并非专心思考的时候,忽然意外的出现。每一次这样的顿悟体验都清晰地延着一系列的内在历程,一步步走到顶——“抓取步骤”。让潜意识自己去琢磨,进而促进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
七、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会产生出一种动力的想要一口气做完那件事,而这种动力会随着事情临近尾声而变得越发强烈。“要做完它”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渴望。从开始,到这种完成的渴望,科学家称之为渗滤。要素一,打断,“打断”是被激活的前提;要素二,调动起我们的感知、思维甚至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要素三,有意识的反思。所谓渗滤,其关键就在于一直保持着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来,关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八、“交替”学习(interlearning),意思是把既相关又不相同的题材,混合到一起来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其优点在于让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时大脑会清醒起来,敦促潜意识更深入的处理:这东西怎么可能在这里呢,或者因提取量很大而出现“停机”的现象。
九、正确认识睡眠是多么的重要。睡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时间的管理与调节,另一条理论认为睡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记忆,是学习。(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是根据我们的生理需要以及危险系数,自动调节的。)关于睡眠中眼球的转动,有一个猜测是在睡眠过程中你会拓宽记忆的透光孔,因此能看到更完整的景象。有证据显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正是这一记忆的创造期,期间,可以为脑中的信息建立起不同的关联,不同的组合等。最新研究表明,在失去意识的停机状态中,大脑实际上是在澄清记忆、深化技能——睡眠是完成这两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步骤。换句话说,从本质上讲,睡觉就是学习。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十分信服书中的内容。促使我学习这本书的主要动力就是,用一个客观工具证明我自己现在的学习方法、状态是健康的。如果是放在几年前,也许我还没有胆量去看这种能够颠覆观念的书籍。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当下,能够获得含金量如此高的书籍,庆幸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