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把孩子带进识字的春天

按理说,老师在课堂上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认字写字,组词造句,课后又布置学生写了那么多遍的生字或词语,学生应该把生字掌握得特别好才对。

可现实却是:在考试中,语文基础部分,也就是考卷的第一面,完全不被扣分的学生占不到全班的三分之一。阅读作文中的错别字更是不容忽视。

这说明什么?老师课堂上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学生课下写了那么多遍的生字,效果不是很好。有的老师就会感慨:学生好笨,这些词语,前前后后不知抄了多少遍,怎么还是错。

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想:学生为什么没掌握?是不是学习生字词的方式方法出问题了?那么,我们接着就会想,怎样改进方式方法呢?

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是怎么学的?为什么记不住或者记错?哪个环节出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很快就会发现,孩子记不住记不准生字,最大的原因出在第一次学习时。要知道,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可怕,学生在学习新字的时候如果读错写错,那接下来就很有可能会犯习惯性错误。即使后来明白正确的读法写法了,也常会条件反射式地读错写错。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讲了很多遍,没用,学生抄了很多遍,也没用的原因。

知道了原因后,接下来就要想,如何让学生在初次学习生字的时候就能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呢?

假如是在课堂上比较好办。形象、直观、观察、比较……总有办法让学生读对记准。

问题是,学生初次接触生字一般都在上课前,也就是预习课文的时候。课前预习,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会提的要求。预习课文时,尽管不同学段的预习要求不一样,但肯定都会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到了中年级,老师会要求学生把生字词语抄写一遍或两遍。到了高年级,做摘录笔记,自学生字词更是必不可少。可见,孩子的初次学习生字基本不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而是在自学状态下完成的。

这就意味着,帮助学生提高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才是指导学生有效识字的关键。

找到问题的根源,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难。我从三方面入手,轻松解决了识字难题。

一、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是获取知识必须的态度。如果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生字词,效果一定远大于让学生机械地抄写五遍十遍,一行两行。

激发兴趣的方法其实很多。展示法,竞赛法,测试法……只要思想发生改变,方法就会层出不穷。

我举一个最简单又最有效的例子。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听写正确率只有百分之五十。错误重复率倒是高达百分百。后来,对他说:以后老师让你抄词语学生字,你都要留出一遍来自我听写。比如老师让你抄三遍,你就抄两遍,听写一遍。听写后还要校对。发现错了,自己再改正,再听写。他问:“我怎么自己听写啊,那不是偷看吗?”老师说:“你看一眼写下来,不是偷看。这样听写很有用。”刚开始,他自己听写后,改得很糊涂,一味地红勾,后来慢慢地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更为神奇的是,接下来的课堂听写他基本一百分了。

自己听写,不是会偷看吗?不只他有疑问,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其实,做老师的真正想法是:巴不得你看呢!让你主动地看,主动地记,主动地记准确,才是我的目的。瞧,就因为这一主动,轻松解决了错别字难题。

二、变模糊为清晰。

在老师眼里,学习一个生字,读其音,记其形,析其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孩子的学习过程却可能是完全模糊的。他可能不清楚这个字的读音,就含混着读出来,更不会主动去分析这个字是怎么写的,由什么部首和偏旁组成,为什么这样写,跟它的意思有没有关联。

但这种模糊如果被老师点破,并反复强调识字的三部曲: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弄懂字义。反复的结果一定是成为习惯。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在自学生字词时,同样可以保证准确无误。

三、变一点为多面。



除此以外,以下两点同样重要。

一、反复刺激与激发兴趣

二、用好词语的功夫在词外

识字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照样离不开阅读与积累,观察与应用。识字教学既有其独立的方面,也与听说读写紧密关联。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位思考,把孩子带进识字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