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思维和细节思考

先从一个例子说起,请仔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I cdnuolt blveiee taht I cluod aulaclty uesdnatnrd waht I was rdanieg.The phaonmneal pweor of the hmuan mnid,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the olny iprmoa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be in the rghit pclae.The rset can be a tao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a porbelm.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Amzanig huh? yaeh and I awlyas tghuhot slpeling was ipmorantt! if you can raed tihs psas it on !!

我真的不敢相信我居然可以看懂我正在看的文字,人类意识(思维)的能力如此强大。据剑桥大学研究,人脑有一种奇异的能力:一个单词中的字母排列顺序并不重要,只要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的位置没错,其他字母可以完全随机排列(混乱),而你仍然可以轻易地读懂它。这是因为人类大脑并不读取每个字母,而是将单词看成整体。

整体思维和细节思考_第1张图片

研表究明,汉字的顺序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上面这句,因内容常见,眼睛粗略扫描后,潜意识便默认这句话是一句简单句式,不用深加工,大脑的浅层意识会按照记忆中的顺序,自动对文字排序,以自认为正确的形式解读,并记忆。就如同看到一个长发飘飘的背影,不上前确认就推断是位女子一样。

人眼看文字,不是一个字一个字逐个扫描的,而是成区域的扫视。实验表明,人眼盯着一个汉字看的时候,余光可以看到这个汉字左边的1-2个汉字,右边2-3个汉字,加起来,人眼一次最多能看5-6个汉字。同时,在阅读整段文章时,眼睛经常是跨行阅读,跳跃着前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语言学老师陈庆荣认为:“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整体性知觉会优先于细节成分的知觉!”

人与生俱来就喜欢忽视细节,尤其是在自认为对某一领域已经很熟悉的情况下。比如“床前月明光,疑是上地霜”,这句话乍一看,完全没有问题,如果让你念出来,想必也是按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顺序来。因为人在阅读时,已经将这两句错误的诗词与记忆中相似的场景进行重合,对一个句子的内容很熟悉,看到结构,就能够“脑补”出其正确的形态。

整体思维和细节思考_第2张图片

心理学中有一张很著名的图(如图):一个看起来既像数字13,又像字母B的图案,左右分别写着A和C,上下分别写着12和14。从左往右看中间的图形更像字母“B”,但从上往下看,又像数字13。“人对图形的理解也有同样问题,在圣诞装扮的餐桌上放只烤鸡,人会自觉认为这就是一只火鸡,因为圣诞节吃火鸡!”上述例子都是人们对熟悉事物“脑补”的结果。

但是“脑补”不是天马行空的胡乱猜测,而是必须基于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环境。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已经接触过的事物中,如果是全新领域,联想的“素材”不足,人就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甚至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就不会出现看错字的情况。比如,古人竖行阅读,无标点,习惯后仍能一目十行,现代人读起来却很吃力。有些领域需要细节阅读,比如合同、药方、重要信息等,一字疏漏可能酿成大祸。

整体思维和细节思考_第3张图片

对于熟悉领域,细节打乱虽不影响理解,却会加重大脑负担,因为大脑需要对信息重新排序加工。大脑的这种“脑补”能力对我们提升阅读速度有方法论意义:① 尝试从一句话的中间开始读。人眼余光可看两边的文字,获取的信息也许并不充分和精确,但可以逐渐锻炼自己。②扩大知识储备。相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知觉也就越来越迅速、完整、正确。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个人经验,我们在初步认知世界时,都是从细节开始学习的,因为对各种事物不熟悉,人们对遵循一定的信息加工模型,从细节感知开始,到模式识别(处理信息的整体性倾向),通过注意形成意识变成记忆,内化成知识和视觉表象,外化成语言和思维认知。一旦习得某些知识、经验、现象后,人们的认知方式就会从细节认知转变为整体认知。

以模式识别为例,它是指人们在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时候,常常要寻找它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把各个相似的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组成一类。相关理论有特征分析理论、部件识别理论、背景分析理论、结构优势描述理论等,人们感知对象并将其归类,用的方法基本是细节分析(局部到整体)、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识经验的应用,类似整体到局部)。

整体思维和细节思考_第4张图片

我在想,人们是否会陷入“认知陷阱”。小时候学东西很快,比如语言的学习,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在小时候完成,成人后依靠掌握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框架这些熟悉“工具”去认识世界,习惯了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思维”,一眼看过去马上能反馈出一种“答案”,用某种“理论”“经验”去套用,大脑自动“脑补”,对细节把握不够,尤其对不熟悉领域缺乏深入(细致)研究的耐心,甚至不屑观察细节,习惯性忽略细节,这对个人发展不好。

我想到创新,无论科研还是各种模式创新,基本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排列组合,修修补补,而是通过某个细节或理论,推出一个新的架构。我们的思维模式擅长用老理论老框架去框新内容,纳入某种体系,只是发展而已,远谈不上创新。应该以细节为起点,在此基础上萌发出新枝蔓,推导出某种适合的理论和框架,这时才算新链接。

这篇告诉我们,积累的知识越多,在相关领域处理信息速度越快,这时整体思维形成,需要更加注重细节思考,不要“想当然”得出某些结论。现实中有很多细节不影响整体的例子,但细节会影响整体的凝聚力、运作效率,尤其某些关键细节能颠覆整体,引起创新或破坏,这点需要着重注意。很多问题还没思考明白,简单记录想法,未来再做补充。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体思维和细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