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古典老师“超级个体”课程,他谈到了“知识清零”——“书柜不应成为已读书籍的展示柜,而应该是未读和必读的知识库。”按此标准我丢弃了一堆书——
筛选必读书的过程也是对一年的阅读进行回顾,在我反复读过的书中有十本深得我心。
1、《做了这本书》
“在你做了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全身都会弄得脏兮兮的,本书被你做了之后,再也不会平整无暇,而你可能会感到心疼。不过,透过本书大胆又极具创意的点子,你的人生从此会变得更无拘无束。”的确,来地球太久的我一翻开书,看到奇怪的指令就被雷倒了!首先想到是不是应该穿着围裙来“做”它——“咬了这一页”、“把这页当靶”、“在此页放一些很黏的东西”......
犹豫之后慢慢尝试,当我“站到高处,把书扔下来”或是“拿绳子把书栓好,去遛书”时,儿子跑过来摸摸我的脑门:“妈,你是不是发烧了!”
2、《写出我心》
“当你可以用笔和自己的心触碰,你才会发现一个大写的自己,一种真正的自由。”
不同于教授写作技巧的书,作者倡导“用写作来修行”——写作要学会信任自己的心,以专注、创意和开放的态度,回到当下,洞察生活的细节,正视内心真实的模样。
今年6月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从此开始每天的“自由书写”(即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段,在此期间不停顿、不删除修改、放松控制地写作)。自由书写紧扣自己的感受,仿佛剥除自己一层层的外衣,将生命暴露。而当我们的文字终于能和内心所感联结在一起,就将在那一刻获得解放,因为你已不再与内心争斗并接受它们与它们为伴。
3、《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自己的样子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且实现它。成长意味着这并不是一个发现或者碰见的过程,成长是一段漫长、艰辛又神奇的经历。”
几年前,古典老师《拆掉思维的墙》让体制里的我看到了新的希望,对我重新选择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几年后,他出版这本书,书的内容和深度让我惊叹他的“成长”。受其影响,我成为一名生涯规划师,并跟随他学习至今。
4、《愿我们手持刀锋心如甘露》
“绘画并不仅是一项技巧,更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跟说话、歌唱、舞蹈一样,它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连接的通路。”
2016,我的收获之一就是开始学画,跟随Yoli学画的过程像在重新学习做人。她引导我们观察水和色彩的融合,从而明白人生需要放松而不是控制;她让我们在画画中寻找自己的节奏,面对诸多难题时就可从容应对;她唤醒了我们的觉知,使我重新看到、听到、嗅到、摸到和尝到了这个世界。
5、《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人生最大的成长来自于在受苦中,我们保持着信心和希望,把苦难的考验当成功课来做,认为这不是老天恶意的玩笑,而是他精心为你安排的培训。”
13年我参加张德芬工作坊时获赠这本书,每年都会重温一下。学习向内看,觉察内在小孩的需要,练习和内在情绪共处,更好地爱自己,陪伴自己。
6、《发现你的蓝海》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意图、梦想和天赋,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去实现自己独特的使命。”
今年6月我去上海学习时随身携带这本书,连续三天早起,用书中工具“个人志向”、“个人品牌”和“个人平衡记分卡”对自我发展进行了有效诊断,明晰方向和改进措施,近半年实践下来,效果显著。
7、《非暴力沟通》
12年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14年赴成都参加非暴力沟通的培训,受益于其中并开始在培训中分享“爱的语言”——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骤,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8、《熙琄叙语》
“叙事疗法教我用不同的视野去看待生命故事,教我去看到人们面对问题的努力、付出与不容易,愿意去专家化,去见证人们生命里既有的知识、技巧与力量,去相信,也去丰富人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未见到吴熙琄老师之前,这本书就成为支持我心理咨询师之路前行的宝典。15年走进老师的课堂后,老师“用生命在教叙事”的人格魅力更是让我敬仰。如今,在遭遇生活的议题或工作的挫败时,我常会翻看这本书,跟随书中一个个“带着尊重的好奇”,去发现自己生命里的力量。
9、《窗边的小豆豆》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是具有优良的品质,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
每当我对儿子失去耐心,每当我对学生产生评判,我就会选其中的几个小故事重新读一读,哪怕只是“巴学园”课堂上的一个小小场景,也会让我产生反思,小林先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0、《“动”见学习体验》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打造“有趣、有料、有效”的“三有”课堂,和此书的理念不谋而合,书的设计本身就很有趣,互动感很强,干货多多。
期待2017与更多的好书相逢、相知!“悦读”人生,乐享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