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下编 重建课堂教学)( 摘录十四)

   知识隐喻教学转型

☞   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

☞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轻视知识性概念,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一、从知识隐喻看知识特质

☞   教学认识论主题:何谓“知识”?  “认知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学生的智慧成长?

(一)消化说

★    怀特海(A·N·Whitehead):“教育跟行李箱里塞东西是两码事,……教育如同有机体吸收食物一般。”(用了“有机体消化吸收”的比喻)

       “在教育中,我们所处理的是人的心,不是没有生命的物质。……是唤起好奇心、判断力和把握复杂情境的能力,是如何运用理论去洞察特殊事例……”

 ☞     怀特海方法论的局限:忽略了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交互行为的动力学。

(二)实验说

★   杜威(J·Dewey)《经验与教育》:认知活动是学习者作用于并且变革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手段。

      经验是一切认知活动的源泉,是教育的目的。

     “经验”——是基于工具性活动而展开的同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基于反省性思维的意义建构活动。它不同于英国的古典经验论,它不是被动性、感觉性的心理作用,而是能动的、知性的、建构性的“实验性认识”。

 ☞      强调“做中学”

(三)对话说

★   弗莱雷(P·Freire)《被压迫者教育学》:主张平等主义“对话型”的教育方式。

        所谓知识与其说是习得的、掌握的,不如说是生成的、实施的。

        真正的学习之所以发生,唯有在面临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障碍的时候。教师的作用与其说是提供“教育”的构成要素的信息,不如说是为学习者在重建经验的场合提供跨越障碍的情境。通过教师与学习者的对话,帮助学习者克服这种障碍,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人格说

★     罗杰斯(C·Rojers):强调正真有意义的学习即“经验性学习”,这种学习具备四个基本特质:一是以“人格参与”为特征的。二是真正的学习是自我主导的,即自发性的。三是学习是由学习者来评价的。四是学习的本质就是建构意义。

        有意义的学习总是交织着理解与直觉、知性与感性、概念与经验、构想与意义的。

        主张认知的过程必须是“课题中心”,任何知识离不开个人的创造。

★   波兰尼(M·Polanyi):“即使科学知识,也是个人知识、人格化知识,是参与性的知识。……科学的所有侧面,渗透着训练有素的人格的参与。”

★   基尔克果尔(S·Kierkegaard):“真理是生成的过程,亦即仅仅存在于我有化的过程。”

【感悟1】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与其说是习得的、掌握的,不如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和参与的过程中生成的、建构的。在认知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重在为学习者在重建经验的场合提供跨域障碍的情境,组织有意义的对话,调动学习者的“人格参与”、自主参与、自主评价和建构,帮助学习者克服障碍、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设计并实施符合认知活动规律的课堂,才是适合学生智慧生长的课堂。这种课堂必须是符合学生已有经验基础的、对话的、学习者人格参与与自主参与的、自主评价的、建构生成的课堂。

二、舞蹈说及其教学论含义

★    基尔(H·Gill):提出“知识即舞蹈”的隐喻。“认知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舞蹈”。所谓“理解”可以视为“跳舞”本身。

        倘若“认知过程”是“认知主体”同物理的、社会的环境之间,通过交互作用互惠地进行相互对话的关系,那么,所谓“知识”,就作为其结果而产生的思考与行为范式

(一)知识的关系性

        基尔 用“舞蹈”来描述教与学的关系,认为教与学是动态性的共生的舞蹈。

        儿童把母亲的脸庞作为母亲的脸庞来知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单纯经验的结果,而是母亲与儿童之间的基于相互接触和相互对话的行为关系的结果。

(二)知识的活动性

★    亚里士多德:一切的演绎性知识都依据与归纳性知识,而一切的归纳性知识依存于认识行为。

☞    “知识”是基于相互探究、帮助、沟通,共同地得以保存、发现和经验的。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知识,就是参与过去与现在的他人的生活与思考的结果。

【感悟2】知识是是通过阅读、观察、交流、讨论、实验、实践等方式参与过去与 现在的他人的生活与思考中获得

☞    在行动中获取得知识,活动与参与认知的过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知识的社会建构性

☞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由两个维度——物理维度和社会维度——构成的。无论是哪个维度,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类学家把语言视为人类发明的第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与认知过程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

【感悟3】学生游离于课堂、自外于课堂现在的交流讨论实验活动,拒绝阅读、懒于思考和用心感悟,就是拒绝参与过去的他人的生活与思考,表明学习者没有参与认知过程。在课堂上、在校内外,在人生中,如此行为现象,屡见不鲜。这是教育者(教师、父母)需要深思的。

三、知识说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    传统教育的特征:“教师是知识的所有者,学生是这些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讲解是主要的传递手段”。

☞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    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课题是: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

☞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作为人类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交织在一道的,并非势不两立。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是旨在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下编 重建课堂教学)( 摘录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