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的图书馆又策划出一部10w+朋友圈的刷屏营销事件。这次的主角依然是北上广深的小白领小文青们。事件一出,自然逃不过现代的传播规律:事件刷屏—吃瓜群众表态—策划动机剖析—效果与社会心理学分析—沉淀与遗忘。
对这场轰轰烈烈的一线城市的公共交通上的丢书活动,有褒有贬。
认为这场是不符合国情的山寨货,抄袭Emma Watson在伦敦地铁的图书漂流行动
1、形式主义的精英。鼓励人人去传递书籍,把书“丢”到公共空间——地铁、飞机、出租车等等,之所以反对,其观点认为真正爱书的人根本不舍得把书“丢掉”,而那些在公共交通的低头族们不一定是会爱惜这些书籍的爱书之人。与上一场“逃离北上广深”的营销活动一样,流于形式主义,伪精英们稍微有点文化知识,急于撇清与纯体力劳动者的界限,以转发、评论、点赞的方式选择立场,成为爱好阅读的精英圈子一员。
2、明星炒作营销味重。Emma从9岁开始出演哈利波特系列,经过8部系列电影、11年的魔法生涯,她丢掉魔杖后,继续潜心学习,进入美国常青藤之一的布朗大学继续完成学业,既是学霸,也是女神。1990年出生的她,还参与多个女权主义相关的活动,争取妇女应有的权利。由于她的加入,让原本books on the underground的图书漂流活动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
而国内的改良版一开始就用明星战略,黄晓明、张静初、张天爱、鹿晗等明星都出动成为第一批丢书的人。无可厚非明星粉丝效应让整个活动关注度显著上升,但是这些明星娱乐性远远超出他们阅读性习惯。最后活动结束只知道有过明星,他们做了什么事已经抛诸脑后。
3、公地悲剧在中国公共空间的状况尤其突出。1968年,由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在
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于是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也就是说,公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拥有使用的权利,当你看到别人在违建,你会想:别人也在建,我自然也不能不跟着建。于是公共空间资源被无限私人占用,当达到临界点,资源自毁。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回到这次丢书事件上,被“丢掉”的书成了公共资源,一旦它不属于任何人的私人财产,使用者或者拥有者就理所当然认为自己不需要爱护、珍惜这些书,爱书的人觉得书籍是独立自由的思想精神,清洁工可能只是认为给纸类废品卖得更多钱而已。
当然在这场刷屏式的丢书大作战中,群众也为它的调性和影响力鼓掌
1、有人做而且能引起关注比没有人去行动好。当知乎对这场刷屏大战的丢书行动一片不看好,甚至鄙视的氛围下,依然有群众朋友认为新世相的丢书行动是个很赞的创意,在中国,粉丝经济最大的关注点在明星,明星效应能带动更多的人关注读书。
2、无关目的,本身就是一场成功的营销。从营销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世相运用了社会心理学、明星效应、互联网公司、流量巨大的交通投放渠道等营销关键要素,毫无疑问,它在朋友圈是一次现象级的营销活动,新世相赚了粉丝,赞助商滴滴、海航的官微官博底下多了很多吃瓜群众评论留言。
3、提醒人们关注阅读。从活动形式来看,“丢书”不是真正阅读爱好者的人所认同,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和转发新世相的营销文呢?书是当代最廉价的装逼和假装努力的工具,偶尔蹭个作家的热点,朋友圈以名人名言配上书本的封面,一碗爱学习的浓鸡汤就这样熬成了。有人认为这样的活动,它的影响力能够让提醒那些“假装努力者”,利用零碎时间抓紧读点书吧。
读书关乎一个人,而不是朋友圈
关于读书,有太多的争议话题,有太多的价值观,读者开始不够用了。被誉为“爱读书的人的圣经”的《查令街84号》,海莲汉芙与弗兰克长达20年的通讯依然未曾相见,这位30来岁的美国纽约编剧,对书的痴迷,本就不富裕的她,积蓄都拿来买古典文学的书,以致于多次的英国之旅都没办法成行。
功利性阅读是其中一个争议性话题。如果想在职场能快速提升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看书,而且带有功利性目的来看。只要解决你当前烦恼,其他内容直接跳过。试问沉淀出来成为你的骨你的肉,还剩下多少营养呢?
回归平静的看书世界,其实没有那么喧嚣。爱看书依然会买来看,不爱看书的人都在一边剁手一边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