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有味的教育之美

无痕有味的教育之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钱钟书先生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

   教育亦如此。

   一、爱

 翻看书架上每一本书,都是一段心路历程。很幸运,孩子儿时,做妈妈的我在刘墉的《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中读懂了那份豁达的爱情、豁达的婚姻、豁达的亲情、豁达的人生。

记忆深刻的是捷克电影《深蓝世界(Dark Blue World)》,描写一批捷克飞行员在德国入侵之后,投效英军、加入战场的真人真事。二战后,身经百战,历劫归来的男主角回到故乡,去未婚妻的家,先看到他寄养的爱犬,与爱犬相拥,女孩子已经成为少妇,男主角背着沉重的背包转身离开。

 当爱犬跟着男主角走的时候,男主角说“不要跟我,留下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他自己失去了,不要再让女孩子也失去。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们都会了解到天地原来可以如此宽广,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人生就像走一条路——

幼年时,走在深山的羊肠小径,无车,少人。

 少年时,上了乡村道路,人车不多,却泥泞颠簸。

 青年时,穿越高速公路,伴随危险,失去自由,体验速度,却玷污了激情。

 壮年时,奔波都市大道,灯火阑珊,迷失自我。

 老年时,在都市的中心停驻,走进人生庆典的广场。

     夕阳下,看这一世的嘈杂……

     只有宽广的路,只有豁达的爱,

 在这爱的车水马龙中,才可以走出一条愈来愈豁达的“心路”

    二、尊重

 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周国平这样说:“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书中我读到了那种灵魂的高贵和信仰的伟大,并看到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时空的穿梭中划出一道道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作为妈妈,我读懂了区别与大多数中国式“家长所有权”的理解、平等与尊重,因为赋予了孩子生命而拥有了孩子的一切,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一生,混沌的爱混淆了成功与幸福的含义,使孩子行走在看似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却与幸福的生活渐行渐远。

 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与自己平等的人而尊重他——成就他。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除了爱和包容,再平凡的个体都需要尊重与平等。

     三、发现

《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一书中,美国作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

 他在文中阐述: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罗杰·安德生的这一理念犹如漆黑夜晚的灯塔,给无数的彷徨者指引了方向。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真实的自己,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学着改变自己,在模仿别人的一生中从未找回自己。

 在大量的学习与阅读中,我发现我们孕育出的生命,他们不但拥有与生俱来的特质,还具备无限的潜能,像一棵小小的种子,接受了空气,水和温暖,就会慢慢成长,用强大的力量还原出真实的样子。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石雕师傅。苏格拉底很小时,有一次见到父亲在雕一只石狮,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话!我们每一位家长就是孩子心灵的雕刻师。

 在爱和教育中,我们家长用了太多别人的理念,缺少了自我思考。实践了很多,却收效甚微。不是教育失去了方向,而是家长本身失去了自我。不是教育过时了,只是太心急了。

 我们不要强加,而是轻轻的呼唤孩子内在的人格和心灵。爱可以有形,教育却无痕,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润物细无声。它渗透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瞬间……

无痕有味的教育之美_第2张图片
SQ│发现│改变│成长

领后小小记事,报考微课堂独立小编,追求文艺生活的靠谱妈妈,喜研究事物规律,又超会抓干货,现专心于高考那些事儿,无写手,产量低,每日一篇,自得其乐.微信:syzls2016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痕有味的教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