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观察之对纯乐的喜欢

去年以来,几乎很少有听流行歌曲。在目前为止听的近6000首(次)里,绝大多数是纯音乐,少部分流行歌,有些是受歌词的吸引,或者有故事,或者正中我意,比如《塘桥夜话》、《化身孤岛的鲸》、《你一生的故事》、《我的一个道姑朋友》等,还有几首老歌。虽然有少部分外文歌,对于外文歌,其实是把人声当作了“音”,并没有在意是什么歌词了。

前几天,尝试找了几首当下的华文歌曲来听,很惭愧,都没有耐心听下去。绝大多数的歌词,对我来说,总觉得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者肤浅不深刻,难以触动到我心。这让我反思起来,真是流行歌曲不值得一听吗,还是我自身哪里出了问题?

想了想,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似乎离文字越来越远。现在,我会更多的用直觉去直接领会,而少用文字的逻辑去做拆解然后理解。这两种方式所获知的,是天壤之别,前者能够让你和“物”为一体,后者还是异化在“物”之外,以文字去描述。

年少时候读禅学书籍,提到不立文字,文字以外寻求真意,也看了西方的语言哲学,讲到文字的能指盒所指的关系,讲到超越语言之外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当初虽然自以为理解,甚至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时候根本远未触及深义,只是在“名相”的皮毛上,在“文字”自身的小世界里坐井观天而已。

文字有自身的逻辑,人类文化进化的趋势,是人发明了文字,文字附属于人,然后文字逐渐有了自身的逻辑,自己的演化路径,反过来,文字成了文化的主导,人们在文字的指引下去认知自身和世界,逐渐的,人与自然隔了重重的文字的天幕。

反观到华文流行歌曲的创作上,许多的歌词,浮游在心以外,纯粹文字本身的游戏。文字并未成为直指人心的工具,而是目的本身。所以,仔细斟酌,只能看到文字交织成的粗陋衣裳,并未能有生命的直接感受。

第二个原因,似乎是自身的情感层次丰富细腻起来。以往,听纯音乐,经常会思绪飘忽,离开了音乐本身,各种念头纷起,难以抑制,最后导致既没听入音乐,也闹的头昏脑胀。但是去年以来,没再出现这种现象,反而是心意跟着乐音起伏,感觉心、乐融合,很舒服,很享受。听的过程中,能够以第三方的立场,去感受到各种喜怒哀乐,感受跌但起伏。这里面完全没有文字的余地,是直觉,是融合,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比起来,现在听流行歌曲,觉得情绪太单一,那些歌词,只能承载点到即止的表述,带人走向的是纷扰的现实世界,而不是融入情感天地。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也是因为自身情感上的变化,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只有通过纯音乐,才能够更贴切的表达出来。这里面,其实有个主动、被动的区分。听带歌词的歌曲,是被动的,用他人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听纯音乐,则是主动的,在乐音中,去体会自己情绪情感的变化。

今年开始,每天上班路上,都会打开网易云音乐推荐的乐曲,听到特别喜欢的,会在晚上,睡觉前,大约10:30分左右,以类似打开的方式分享出来。到今天,应该已经60首了。

之所以这么坚持做,一是分享,希望和人们分享我喜欢的音乐,让我喜欢的音乐让更多人了解到、喜欢上;二是作为培养自己习惯的小项目。如何常年坚持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去年做了”每日壁纸“,每天坚持,感觉并不是很难的事情,而且小事情的坚持,对大的事情的坚持的推进也很有帮助。所以今年做了”睡前曲“这个每日项目,也是培养自己习惯的一种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0301......观察之对纯乐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