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庭教育观笔记

重筑新时代的精神家园——新家庭教育观:

新家庭教育,既是新时代之下的家庭教育,也是新教育实验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家庭观,以精神纽带超越血缘关系,使家庭成为精神家园。2.新生命观,以物质存在彰显本质意义,以精神创造,超越物质存在。3.新生活观,以幸福为宗旨,点亮自己,同时照亮他人。4.新育人观,以自我挑战为路径,人是一个同心圆。5.新儿童观,以平等为基石,解放父母和孩子。6.新亲子观,以儿童为师,不断叩问本源而共同成长。7.新文化观,以个性整合取舍中外文化,重建自信。8.新科学观,让科学成为新父母的钢筋铁骨。9.新发展观,以激活当下,拥抱未来,让家庭超越时空延续。

为什么说新家庭观,以精神纽带超越血缘关系,使家庭成为精神家园?新时代的家庭,应该以精神纽带超越血缘关系,让家庭从经济互助体,情感共同体塑造成为精神家园。真正的亲情,并非血缘的简单联系,而是某种精神的共鸣与传承,是一群常年厮守的人,以类似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世界,发现并实现自我,从而产生的一种休戚与共,深刻而持久的情感,一旦拥有这种亲情,就如同人生打牢了坚实地基,其上新建的楼宇再高也不易坍塌。理解才是爱的源泉。养儿方知父母恩,是最简陋的情感,只是肉体劳碌之余的感慨,然而部分养尊处优,不用处理家务的年轻父母,连这一点感受都不会有。对父母恩情,我的亲身感受是,之所以在生活越来越从容之后,我对父母的爱,仍在与时俱增,是因为随着成长,我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我父母,理解他们作为生命存在所产生的价值,她们身为普通人,用勤奋而智慧的工作为他人,为世界创造出了美好,奉献出了美好,即使他们不是我父母,也值得我爱,他们是我父母,就更值得我珍惜。新时代家庭的情感,是以友谊为第一基础,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由于友谊蕴含极多的和极大的裨益,因而它比一切都优越,他能用美好的希望照亮未来,它能弥补心灵的创伤,挽救心灵的堕落。”家庭中的友谊包括家庭亲属之间的友谊,也包括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的友谊,由此,将狭义上生活的小家庭拓展为广义上精神的大家庭,从而在双方的互相交往中,产生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而非血缘成员之间,通过天长日久的共同精神生活而缔结的友谊,从新时代家庭的角度定义,则是一种非血缘关系的亲情。

那么对“新生命观,以物质存在彰显本质意义,以精神创造超越物质存在”这个观点我们如何来理解呢?我们大家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生命存在的意义,尤其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一直被人们所扣问追寻。从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角度看,生命的意义是不同的。曾经,人们只追寻成功的人生,正如俗话所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定位,一方面激发了人类创造的动力和不断向前的进取型精神,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片面的,单向的乃至功利的人生态度。当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人们逐渐厌倦了,在恶性竞争中的彼此倾轧,开始认为生命并不需要其他意义,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这种生命意义的发展,一方面让人类变得从容、包容,另一方面也造就了责任感缺失,不思进取,甚至虚无堕落的懒汉。的确,生命是无法比较的。当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生存在同一时空之内,不能说孩子的生命,就优于老人的生命,对于大学生救起老人,而自己不幸身亡这一类事件,人们一直激烈的争论着,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讨论,价值和意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此类事件的讨论中,大学生的生命所代表的是生命所能创造的价值,老人的生命所代表的就是在最极端的比较之下,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换一句话说,生命既然是奇迹,那么无论是穷是丑是老或者患有各种疾病,在任何时刻,奇迹都是奇迹,生命只要存在着,就有着生命自身的独特光芒。可是,后者的价值观同样造成了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一种含混,甚至形成了一种难以超越的困境:如果生命存在的意义,仅仅就是生命存在本身,那么还需要做什么呢?每个人只需要保护自己的健康,所有努力的目标,都为了活的时间更长一些,不就是了吗?新生命观强调生命一方面已存在本身,彰显着其意义;另一方面,作为物质的人,肉体到了最后肯定会消亡,但生命努力以创造来超越物质的存在,让精神生命作为非物质的自身,让人成为精神上的人,跨越漫长时空的限制而存在。也就是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在生活中创造了一份立体的美好,可以用叙事的方式呈现和流传;在精神上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就成为作者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而流传。在这样的创造中,我们认为:死不是生的彼岸,而是生的延续,若不懂得绝望,是真正的死亡,就不会有生如萤火的绽放。

我们来继续解读第三个观点:新生活观,以幸福为宗旨,点亮自己,同时照亮他人。在生活上,我们牢记:生活是生命的横截面。生命,是作为结果的呈现。哪怕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当我们说她很可爱时,表面上说的是她七岁的这一刻,实际上所说的是这个孩子从零岁一直成长到七岁的生命过程。只有在成长的整个过程之中,孩子接受了正确的教育、有着健康的发展,我们才会站上孩子当下的生命。生活则是生命的当下,生活是一天又一天,一分又一分,一秒又一秒,生活就是此时此刻。牢记生活是生命的横截面。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奉献。我们一度将付出、奉献乃至牺牲,作为生活之中倡导的标准,但这一标准在实践的过程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人性之中永存的动物性的本能,必然是利己的。就像两个婴儿在一起,如果不懂得利己,不懂得把食物抓进自己的口里,那么就不可能活下来,只有拥有利己的本能,才可能活下来。同时我们也要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利己。有一种生活观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无法摆脱利己,那么就应该以自己好好生活作为目标,这种生活观,表面上看也颇有道理,赞同者为此提出佐证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利己,这样每个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就是所有人都好了,也就是全世界都变好了。这样的观点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个人出生的起点不一样,不仅所拥有的天赋各不相同,出生时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等,更是千差万别。最鲜明的例子,是身体健康的人和身体残疾的人之间的区别。比如盲人。我们世界上所筑造的一切,绝大多数并不以盲人的标准来建设,而以视力正常者的标准建设。所以,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生活在这个为健康人设计的世界里,一切设施都可以自如使用,在无形之中,就可以享受各种良好待遇,一般人是这一切为理所当然,但是,作为盲人生活就会举步维艰。设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是盲人,所有人都需要用听觉和触觉,才能感知事物,到处都存在盲道,世界也是以盲人的标准来建设……那么,我们的世界还会是今天这样吗?正因为盲人是不幸的,他们也就丧失了很多为自身争取权利的机会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单独为自己,另外再建设一个世界。可见,以过好自己的日子,为最高标准的生活,并不是对所有人提供保障的标准。新生活观所强调的,是以幸福为宗旨,点亮自己,同时照亮他人。以幸福为宗旨,其中就包括了利己。自己的幸福,是所有人幸福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超越个人生活的要求,能够明确意识到,自己不仅希望点亮自己,也愿意发散自己的光芒,心中存有“我希望照亮他人”的意愿:作为父母,可以照亮孩子;作为孩子,可以照亮同学;作为同事,可以照亮团队……只有心存主观意愿,才会有意识的分享。生活就在当下的每一时每一刻。如果能够一方面做好自己,成就自己,另一方面有意识的呈现美好绽放光芒,乐于和更多的人分享,那么这种获得幸福的过程,就是双重的,从而使人感受到更强烈的幸福感。第四个观点的解读:新育人观,以自我挑战为路径,人是一个同心圆。教为不教,能够培养出学习自主、成长自律的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从育人观上,则意味着需要协助孩子找到明确路径和最终目标,才有实现这种心愿的可能。自然生态中的弱肉强食,和人类社会中的丛林法则对应,所谓人类文明,则是为了改进纯粹自然生态中的野蛮竞争,建立起和谐共赢的新世界。新育人观中,摒弃了为了和他人比较的淘汰式竞争,倡导每个人和自己竞争、和时间竞争,科学客观的评价自我,分析自我,通过挑战自我,最终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一种自我建构式的成长。由此,每一次竞争的最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开始新的成长旅途,是通过和自我的竞争,再一次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向着明天迈出新的一步。由此培养出完整意义上的人,——一个同心圆。圆心,是个人,外圈是家庭、机构、国家、人类,最终是天地、宇宙。既有圆心的个体之实,又有外圈的格局之大,让内心拥有相应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努力,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一个时代的疾病之时,能够通过新家庭教育,精心培养出“利人主义者”,也就是对自己有利同时对他人有利的人,既利人,也利己;既有人性之本真,也有胸怀之博大。所以,新育人观以自我挑战为路径,以成为同心圆为目标。每一个人,通过不断的自我挑战,不断从内在打破自己,迎来真正的成长。人类曾经被区分为英雄与大众两类,如今被重新诠释为精英和平民两类。新育人观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精英——能够在行走中,不断锤炼生命的精华,在挑战中,成为战胜自我的英雄。

第五点:新儿童观,以平等为基石,解放父母和孩子。我们通常习惯性的以成人的目光来开展家庭教育,却少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辨析家庭教育,其实只要父母能够主动回忆、剖析自己的孩提时代,能够以一个孩子的心来重新发现并建构生活,家庭教育中的许多误区甚至雷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避免。平等是协商,听从正确,是妥协,非原则问题各有让步。

新父母意味着新的身份——做父母前,先做朋友。做孩子的好朋友,是成为好父母的前提。人们把父母应和孩子成为朋友的话,挂在嘴边,却难以真正落实,是因为父母没有遵循平等这个成为朋友的首要原则。也有父母说:“我和孩子很平等,我几乎都听他的,可现在只要我不顺她的心意,他就跟我哭闹。”只听父母的,或只听孩子的,都不平等,在防止父母倚老卖老时,也要杜绝孩子,倚小卖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双方的解放:解放父母才能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就能解放父母。平等就意味着父母在孩子面前放下父母的架子,不把自己视为父母,而完完全全是和孩子一样平等的人,把孩子视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自己的某一部分,为什么妈妈普遍比爸爸更容易焦虑,不仅因为女性普遍在天性上更为细腻敏感,同时也因为从生理上来说,曾经拥有过的母子浑然一体的过程,会强烈的影响人的心理。与孩子平等,孩子就会在平等的相处中,视野不被父母阻碍,而把眼光投向父母之外的广阔世界,这有助于孩子开阔自己的心胸,早一点走到世界之中,把世界作为自己的家庭。与孩子平等,意味着对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成长的渴望,相信孩子纠错的能力,也随时提供适度和必要的帮助,从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够解放自己。自由与权威的对立性,是教育之中的一个永恒难题,也是自我教育得以走向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根本动力所在。在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在教室中,教师是权威,如何处理父母和教师的权威与孩子的自由之间的关系,是最大也是最微妙的问题,直接影响创造力的旺盛与否。平等,是挖掘创造潜能的利器。

第六:新亲子观,以儿童为师,不断叩问本源而共同成长。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对许多父母来说,可能会感到这句话有些骇人听闻,无法理解。或许正因如此,在生活中这句话更多作为一个哲学的观点,被人采纳,而没有作为家庭教育的原则被人们践行。在新家庭教育中,我们希望用更平实更客观的语言来定位这一原则,即:以儿童为师。为什么要以儿童为师?尤其在亲子关系之中,在新家庭教育之中,要以儿童为师呢?人生是一段漫长路程,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世界之中不断学习的过程,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就在于世界不断创造和奉献。创造来自哪儿呢?他首先来自对“世界本来应该是那样”的一种想象。世界本来应该是那样,而世界并没有那样。在两者的落差之中,一个人开始了努力,需要知识,就学习知识;需要技能,就练习技能;需要合作,就和他人交往,由此展开了有意义的一生。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人类社会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向前,不断的建设,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后,形成了当下的繁荣。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觉得当下的生活已经不错了,一切美好都来得那么理所当然。可是就是这个理所当然,扼杀着我们的创造力,扼杀着我们的行动力,扼杀着我们对于幸福的不断追寻,对于生活的不断改进,对于世界的不断探索的心愿和能力,最终也就扼杀了我们对幸福的感知。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身处贫困山区,家中一无所有,从来没有看到过外面世界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得到了一台电视机,能够从中看见绚丽的外部世界,那他会不会开心?会不会幸福?同时,对于不仅拥有电视机,还拥有电脑手机的你来说,如果没收你的手机,只让你拥有电视机,你会觉得幸福吗?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儿童来自另一个世界。我们眼中习以为常的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儿童才会在成人的习以为常中,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儿童不仅能看见成人忽视的事物,还能够用最单纯的心灵和眼睛看出“世界本来应该是那样”的本质。以儿童为师,我们就能够看见儿童所能看见的:本来应该是美好的,现在还有丑恶;本来应该是永恒的,现在充满着破碎和别离……世界本来应该怎样,是一把标尺。儿童的眼睛提供给人类,从本质上来衡量世界的标尺。父母学会透过被尘埃遮蔽的事物,从本质上看待这个世界,再加上他们已经拥有的能力,自然可以更好的改善生活,创造更多财富。同时也就能够更好的赢得新的未来,拥有新的世界,使亲子关系成为取长补短的学习共同体。以儿童为师,也意味着生活在长辈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时代,需要换一种角度开展家庭教育。父母在孩子面前充当全知全能的神,不仅自己辛苦,而且去培养的孩子,要么容易盲从,缺乏探索精神,要么会在发现父母,其实也有不足后精神支柱崩塌而走向逆反。

第七,新文化观,以个性整合取舍中外文化,重建自信。真正的家庭,不仅是吃喝拉撒睡的凡俗生活之地,更是一个文化的场所。真正的家庭,不仅是休憩,更是加油。真正的家庭里,有精神的自如交流,行动的彼此配合,有经验的总结,教训的反思,也有生命的延续,将希望如火种般传递。建立真正的家庭,有赖于家庭文化的潜移默化。文化自身是不可以作为文化而存在。只有通过对人发生影响,文化才得以彰显。文化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无孔不入,却又极为缓慢。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群人生命共同属性的呈现,体现出的是一个家庭的形象。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家庭的国家,中国的家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传统文化的断裂,已经是不言而喻的现实,现代文明的推进仍在艰难进行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传承,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梳理、删选和发展,是这个时代面临的艰巨使命。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群体,以不同的标准进行着不同的努力,但有许多努力都是剑拔弩张的对立。有的人认为重新穿回汉服,三跪九叩,大段背诵古文,才是传承传统。有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建立在巫术之上,是一种迷信的文化,他们以数千年历史中的不堪之处,对传统文化进行强烈抨击。当然,在这两种极端之外,各种程度不同,众说纷纭的方式与解读,不一而足。在新家庭教育之中,我们需要做到的,既不是一味拥抱传统文化,也不是一味批判传统文化,更不是一味把西化视为现代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文化的选择与传承,更适合以个性来整合取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文化的选择与传承,更适合以个性来整合取舍。比如同样是传统文化,激情洋溢的孩子会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文化,更感兴趣。谦和、率真的孩子会觉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家文化,更合禀性。刚毅正直的孩子会对“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家文化更为亲近。同样是汲取西方文明,欧洲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源头的美国文化发展至今,都有着众多差异。家庭所需要的是从诸多不同文化之中,尤其是从有时甚至截然相对,彼此互助的文化之中,从人的天性出发,以人的成长所需来进行个性化取舍。在这样的甄别取舍中,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交流沟通,建立起一个家庭的文化自信。作为家庭形象的外线,家庭文化,最终或者温文尔雅,或者激情洋溢,或者行动淡泊超然,或者温馨甜蜜……这些形形色色的家庭,最终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样由形形色色的家庭文化所组成的,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现代中国文化。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在文化的传播中才会实现文化的再次创新,才可能迎来中华文明的复兴。

第八,新科学观,让科学成为新父母的钢筋铁骨。

第九,新发展观,以激活当下,拥抱未来,让家庭超越时空延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中国家庭,是数百年以来最为平静幸福的家庭。因为告别了战乱,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当下的家庭发展,通常以横向的层面展开,由父亲和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由这一代人所积累的财富,形成了一个平台。也正是这个看似有所支撑的财富平台,形成了烦恼的根源:父母如何把自己所积累的,所以拥有的财富,传到下一代手中,父母拥有的房子车子跳自动财富,从内在有可能会坐吃山空,从外在又会随形势变化而起落,能够传承给孩子的十分有限,并不能够确保孩子的成功与幸福。新发展观意味着重视当下,每一个当下,就是每一天的生活。重视父母的当下,如何创造财富,重视孩子的当下,如何习得技能?重视当下,意味着要把每一个当下认真度过,并把每一个过去的日子认真梳理。以这样的心态与方法,实现从家庭到家族的转变,拥有更从容的心态,以明确目标,激活当下,让当下与明天无缝对接,从而拥抱未来。新发展观,不仅让父母看到长远发展,不再焦虑,更重要的是牢记长远目标,更加珍惜现在,通过科学的发展之路,更好的创造家庭的未来。谁重视经济,谁就拥有了现在。谁重视教育,谁就拥有了未来。国如此,家亦如此。教育是一种科学研究,更是一种行动探索。其实家庭教育,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在进行着,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对家庭和教育的反思,我们希望能够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进行一次梳理与总结。在这里,与其说提出了新家庭教育观,不如说围绕着家庭和教育大家庭与大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哪怕是思考中的某一点,如果真正作用的一个家庭之中,作用于一个父亲母亲或孩子的身上,它就具有了原本并不具有的重大意义。新家庭教育观,也只有在一个又一个家庭的践行之中,在一个又一个观点的矫正之中,才会逐渐的诞生。新的家庭,就在新父母这样的努力中,不断的呈现。新的世界,就在我们坚持的共同行动中,从蓝图逐渐成为现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家庭教育观笔记)